在近代中西文明接触与对话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重要的文化中介者的角色。本书以基督教在华活动为研究对象,针对19世纪以来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相互关系展开分析,不仅关注到具体的传教个案及人物个案的考察,而且也特别重视探究区域性的基督教活动的发展及其影响。全书试图在史实考证、资料发现、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推进。
上海大学第一届明清天主教研究工作坊”的形式,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开展了中国天主教历史的专题研究,国际上著名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主题演讲。《宗教与历史5: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将此次会议的论文结集出版,希望得到关心这一领域知
《宗教与历史: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套装上下册)》是2013年6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的“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的论文集。本次会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的计划内容之一,也是国内首次讨论这一问题的学术大会。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内地与港台的50多名学者,分别提交了世界
本书以中国大陆的报刊和出版物为材料依据,首次梳理和总结了当代中国的基督宗教史研究,涵盖基督宗教教会史、区域史,以及基督宗教同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学、艺术的关系等方面。
《美国基因: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所讨论的新英格兰的早期历史是*早的“美国人”从清教徒变为杨基,而其社会意识形态从宗教改革转变为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的时代。新英格兰世俗化的过程即是一个宗教乌托邦宣告破产,而人文精神、人本思想得到发展的过程,民主制度探索建立的过程,是从神到人、从虚到实、从天堂到人间的过程。
本书分为:天路历程;耶教如是说;行者的足迹;儒生如是说;荒原疾行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裂开的岩石、“精神狩猎”、在禁律面前、沉默的“福音”、另一种福音、“拨开雾见青天”、“今不如古”等。
传统与处境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到的问题。本书在讨论当代*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宗教学家——麦菲(SallieMcFague)的著名思想实验“隐喻神学”的基础上,考查这种以隐喻、寓言和模型等为概念基础的方法论,在处理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现代性问题的冲突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的**人,他对中西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利玛窦在韶关传教六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卷,使韶关成为西方数学系统传入*国大陆*早的地方之一。本书主要介绍利玛窦在韶关六年传播西方数学及其促
《清教与美国美国精神的寻根之旅》旨在美国历史语境下,梳理清教阐释与清教研究,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主导之音,如班克罗夫特、亚当斯兄弟、布鲁克斯、门肯、帕林顿、米勒、伯克维奇等著名批评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评家们与时代的互动、其阐释立场、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影响等,揭示他们笔下清教与“美国”的关系。 清教
《汤若望传(第二册)》介绍德国著名的来华传教士、文化交流者汤若望的一生。汤若望学识渊博、不倦于学,热心传道,历经明清交替,为中国的历法、科技与宗教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魏特从家世、出生、童年、学习、传教活动方面,对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予以揭示。同时通过汤若望的相关记载,也展示了明清历史的若干片断。下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