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详细记述了这所中外合作的商学院孕育、创办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管理教育进步、密切中国欧洲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管理教育所走过的道路。
第一章 创业创新二十年
第一节 高瞻远瞩: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探路人
第二节 潮生海上:中国第一所国际商学院创建
第三节 直面市场:中国管理教育的特区
第四节 叠叠重山:创业者的筚路蓝缕-
第五节 风生水起:步入发展快车道
第六节 比肩国际:跻身全球十强
第七节 承旧启新:从优秀迈向卓越
第二章 蓬勃发展的学院课程
第一节 中国管理教育的第一方阵
第二节 全球领先的MBA课程
第三节 领袖云集的EMBA课程
第四节 厚积薄发的FMBA课程
第五节 国际一流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
第三章 国际一流的师资与教研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整合全球资源组建国际一流师资队伍
第二节 融合国际理念与本土实践的学术研究
第三节 国际标准的中国案例
第四节 高效的教学与研究支持系统
第五节 令人流连的美丽校园
第四章 携手并进的伙伴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合作的结晶
第二节 各方捐赠
第三节 智力资本回馈社会
第四节 中欧校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五章 杰出人物
第一节 李家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二节 张国华:我的梦想是把中欧带入世界前十名
第三节 雷诺:大师风范,浸润中欧
第四节 刘吉:匣中剑声铮铮鸣
第五节 吴敬琏:心怀天下、情系中欧的“中国良知”
第六节 冯勇明:从严治学,精益求精
第七节 杨亨:20余年不离不弃
第八节 朱晓明:永立创新潮头的领跑者
第九节 张维炯:脚踏实地的平台建设者
第十节 约翰·奎尔奇:把中欧建成比肩哈佛的顶尖商学院
第十一节 苏理达:热爱未知的“世界公民”
第十二节 埃里克·科尼埃尔:欧方办学机构的当家人
第十三节 翁史烈、谢绳武、张杰:胸襟博大的董事长
第六章 展望未来
第一节 中欧经验
第二节 未来挑战
第三节 中欧愿景
第四节 未来战略
附录
附录一 编年纪事
附录二 历届董事会成员名单
附录三 管理委员会沿革
附录四 历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五 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六 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录七 长期教授名单
附录八 部门设置沿革
附录九 赞助机构名单
附录十 重要来访
附录十一 中欧学者优秀学术论文与国际获奖案例目录
附录十二 中欧学者著作目录
附录十三 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统计数据与主要客户名单
附录十四 董事会成员、管理委员会成员与教授获奖一览表
附录十五 十年服务纪念奖获得者名单
附录十六 “合之星”员工服务奖获得者名单
后记
三、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在CEMI筹备阶段,欧共体委托博思迈(Max Boisot)教授等3位专家就如何在中国尝试开办一个全新的管理教育项目提出方案建议书。198卜1983年,博思迈教授代表欧共体与中方进行项目谈判,并在1984~1989年担任CEMI的欧方教务长。先后继任欧方教务长的有来自英国阿斯顿(Aston)大学商学院的约翰·恰尔德教授和来自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的冯勇明’(Joachim Frohn)教授,而来自法国INSEAD商学院的温伟德(wilfried Vanhonacker)教授则在CEMI迁至上海之前担任代理教务长。
作为欧共体对华援助项目,欧共体希望CEMI能够体现欧洲管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CEMI设立了以英、法、德、意、荷兰、西班牙等6国的6所欧洲著名商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学术委员会,其职责包括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师的招聘以及MBA学位的授予。
后来,学术委员会考虑增加中方成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是唯一被邀请的中方成员。如此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在欧美商学院亦属少见。
欧方和国家经委起初希望能够与北京的高校合作,但走访多家高校后,这些高校普遍要求由中方制订教学大纲,外方派教师配合,这样的方案显然与项目的初衷不符,最后国家经委决定独立创办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