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本性禅师的行脚禅思、心灵感悟)
定 价:21 元
- 作者:本性禅师 著
- 出版时间:2014/2/1
- ISBN:9787300187587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948-49
- 页码:16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等。
本性禅师:
1965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
1985年出家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剃度恩师为悉明上人
1988年受戒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授戒恩师为本焕长老
1988—1996年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6年嗣法圆瑛大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为中国汉传佛教临济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
1998年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0年任福建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作为中国大陆佛指舍利赴台湾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瞻礼
2003年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作为中国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瞻礼 本性禅师:
1965年出生于福建霞浦县
1985年出家于江苏常熟兴福寺,剃度恩师为悉明上人
1988年受戒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授戒恩师为本焕长老
1988—1996年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6年嗣法圆瑛大师的入室弟子明旸长老,为中国汉传佛教临济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
1998年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0年任福建佛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作为中国大陆佛指舍利赴台湾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陕西西安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瞻礼
2003年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作为中国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护送团成员,护送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瞻礼
2004年任福州开元寺方丈
2005年作为中国佛指舍利赴韩国供奉恭迎团成员,赴韩国恭迎在韩国供奉的中国佛指舍利圆满回归
2006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
2007年发起、策划、组织“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祈福大法会”系列活动,同年创办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任所长
2008年兼任泰宁庆云寺住持
2009年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同年当选为全国政协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并应美国洛杉矶十二家寺院联合邀请,赴美国作系列禅学讲座
2012年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同年于斯里兰卡总统府获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总统亲自颁发的斯里兰卡总统佛教贡献奖,并应中国国务院侨办之邀,作为“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主讲人,主讲“中国禅”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2013年应邀参加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于泰国曼谷召开的环保论坛
出版专著:
禅思录:《如何安心》、《如何放下》、《如何自在》、《如何淡定》、《如何解脱》;行脚记:《孤僧万里行》、《踏破芒鞋》、《莲开一路》;译著(中译英):《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论文集:《佛教的基本观点》;等。
一、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
二、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
三、你可知道你是谁
四、你不见佛,佛却见你
五、信仰无须科学论证
六、以得为失,以失为得
七、无须责难科学
八、皈依法,离欲尊
九、真空不异妙有
十、勿以安全名义毁灭安全
十一、佛教对苦的理解
十二、从核武器开发想到杀戒
十三、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
十四、宜敏于行讷于言
十五、不妄语戒的实质就是诚信 一、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
二、信仰与不信仰的区别
三、你可知道你是谁
四、你不见佛,佛却见你
五、信仰无须科学论证
六、以得为失,以失为得
七、无须责难科学
八、皈依法,离欲尊
九、真空不异妙有
十、勿以安全名义毁灭安全
十一、佛教对苦的理解
十二、从核武器开发想到杀戒
十三、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
十四、宜敏于行讷于言
十五、不妄语戒的实质就是诚信
十六、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十七、佛教的理论建设
十八、还回动物权
十九、恶习如风,偏见如石
二十、名僧、高僧、圣僧
二十一、不知者不罪吗
二十二、人的最初意识从哪里来
二十三、和谐的佛教之于战乱的社会意味着什么
二十四、业余爱好是佛法修证的绊脚石吗
二十五、莫高窟飞天的忏悔
二十六、宗教对话促进世界和平
二十七、有敬畏,没有妄为
二十八、中国古代的宗教和睦之道
二十九、看到轿夫不忍坐轿
三十、宗教哲学的两种传统模式和正在发生的演化
三十一、门前乞丐是我师
三十二、强化精神性功能还是物质性功能
三十三、佛教也说做人难
三十四、从达摩面壁说起
三十五、寺院门票与佛国门票大比拼
三十六、祖师诞生的三大要素
三十七、避开人生的陷阱
三十八、修证的异象说明了什么
三十九、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十、佛教人生的至高点
四十一、道业、学业、事业
四十二、修学佛法可从五大菩萨的特质入手
四十三、不要从人间化堕到娱乐化
四十四、行脚参学是否关乎交通工具
四十五、人不应退化为大猩猩
四十六、清净僧也有烦恼
四十七、佛教反对自杀
四十八、佛教可以从圣诞节学到什么
四十九、恩则孝养父母
五十、送佛陀回故乡
五十一、福州开元寺的三免
五十二、宗教信仰的源泉在哪里
五十三、禅师的语言
五十四、佛教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五十五、自我和谐
五十六、理顺政教关系
五十七、我的行脚人生
五十八、金钱无关善恶
五十九、放生还是放死
六十、法显的委屈
六十一、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
六十二、人生有苦难也有幸福
六十三、昨天、今天、明天
一、把悲痛与哀怨抛到脑后
悲痛与哀怨,虽不是人生的写照,却也是人生的写照。
佛陀早就说过,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如果人生妄为,陷于轮回流转,则超脱无日,更是苦海无边!
谈苦,不是消极与逃避,我认为,是一种觉醒。如果说,你曾经受苦,这是自然的;而如果你企图现在充满幸福,那是不切实际的;你可以寄希望于未来,但未来未必可靠,除非你有可靠的理由。尽管如此,但无论如何,你不应把哀怨与悲痛留在心里,而要把其抛到脑后。起码,你应勇敢面对,自己舔自己的伤口,否则你会被它的苦汁淹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原是富家女,父母为之招赘了夫婿。不久,父亲去世,寡母便与丈夫私通。一气之下,她便弃亲生女儿外出漂泊了。几年后,她改嫁另一丈夫。这个丈夫常在外经商,在外瞒着她娶了个小妾。她知道后闹死闹活,要把小妾赶走。前去一看,竟是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儿。遭遇这些,她是多么哀伤与悲痛啊!从此,玩世不恭,自暴自弃,作妓为娼。后来,由于目健连尊者的开导与度化,终于如梦初醒,出家为尼。通过精进修行,成为了比丘尼的模范。她就是佛经中提起的莲花色姑娘。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男人被囚在大西洋一个小岛上,遭虐待整整27年。出狱后,他当上了总统。就职典礼上,他礼请了各国政要,也恭请了曾经在监狱一直虐待他的三个狱卒。他恭敬地当众向大家介绍狱卒并赞美他们的优点,还向他们敬礼。事后,有知情者问他为何这么做。他说:自己年轻时脾气很急,狱中的恶劣生活使他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控制情绪,并且从容地接受磨难,因此他感谢那三位狱卒。他还说:当我迈出囚室迈向自由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清楚,若自己不能把悲痛与哀怨留在身后,那么我就仍然如同被囚在狱中。这个男人,就是曾为南非总统的曼德拉。
佛陀早就指点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最珍贵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也不是未得到的。人生要把握的是现在,要珍视的是现在拥有的,哪怕对你来说这些还都是逆缘。
有两个小孩,见室内黑暗,外面阳光灿烂,便持具不断扫啊扫,要把阳光扫进室内,但怎么做,皆徒劳无功。母亲见此便告诉他们,把窗户和门打开看看。一开,光明满室。是啊,把心灵打开,乌云便会散去。
因此,让我们抛开哀怨与悲痛吧,不要让那些成为我们的负担,这样我们便有更充分的理由轻装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