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教育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而且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做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本书分为“教师需要做研究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如何做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五章, 以丰富鲜活的案例、生动平实的语言, 阐述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特征和价值, 展现了其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技术, 特别是详细地说明了其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求和技巧。
第一章 | 教师即研究者 001
第一节 充满不确定性的教学领域 002
第二节 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 013
第三节 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020
| 第二章 | 行动研究:教师研究的基本定位 033
第一节 如何理解教师研究 034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内涵与基本过程 049
| 第三章 | 问题:研究的缘起 077
第一节 研究始于问题 078
第二节 问题的选择 087
| 第四章 | 文献:研究的基础 111
第一节 文献的内涵与功能 112
第二节 学会检索和分析文献 119
第三节 撰写文献综述 128
| 第五章 | 方法:研究科学化的保障 141
第一节 选择研究对象 142
第二节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145
第三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和使用 168
第四节 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80
| 第六章 | 做好研究设计:让研究规范开展 191
第一节 案例研究设计 193
第二节 实验研究设计 200
第三节 调查研究设计 209
第四节 课题研究设计 213
| 第七章 | 学会表达研究成果:走向理论自觉 229
第一节 教学课例 230
第二节 教育案例 244
第三节 教育叙事 257
第四节 教育研究报告 270
后 记 286
20 世纪 90 年代,我差不多都是在老家的一所乡村中学度过的, 学校除了几间教室,只有一间破旧的办公室,办公室里仅有几份上面指定要求订阅的报纸,想找一本小说看看都非常困难,更不要提专业学习了。大部分教师基本上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就度过了整个教学生涯,人人诟病的、泛滥的习题集在那个时代对于老师们来说都异常珍贵,成为能够给教学带来一点生机的东西。我当时在初中教三个班的英语,同样的课要在一个上午连上三节,疲惫不堪,以至于现在听到“韩梅梅”都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话说三遍淡如水”,我是真正体验到了那种无聊和痛苦。每到第三节课,四十五分钟往往成了一种煎熬,我经常站在讲台上不知所云,有时候甚至感觉舌头不听使唤,以至于有些语无伦次了。所以,那个时候早上第一节上课的学生算是比较幸运的,而上第三节课的学生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学习英语的乐趣,而是教师的疲惫和有气无力。我深知这对这些学生不公平,多次请求学校让我只带两个班的课,但在那个英语教师非常稀缺的年代,这样的愿望基本不可能实现。后来,为了解决“话说三遍”的问题,我自己想了个办法,到第三节课的时候,我索性把教科书放到一边,自己研究英语教学要求,编写教学材料,课堂上只讲我自己编的内容,而教科书上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学习,这样一下子我又有精神了,课堂也有了生气。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班期末测试的成绩竟然高出另外两个班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教学改革的神奇功效,也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职业快乐。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已经不再满足于英语教学,开始不断涉猎大量关于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理论,读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著,我也因此从中学英语教师转型为高校的专业教育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