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精心遴选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策略与实践案例,研究视角多样。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校本课程是什么、第二章理念引领——现代学校课程变革的智慧生成、第三章如何设计——从资源走向课程、第四章系统建构——从特色走向优质,分别从“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创新”“活动育人的校本课程建设”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构建校本课程,能为广大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书稿所选案例丰富典型,对广大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也很有借鉴意义。
“校本课程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要做改革的西部先行者!”在2013年的一次教育调研中,宁夏西海固地区L小学的校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L小学是当地较早有意识挖掘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设特色校本课程的学校之一,学校的兰亭书法课程早已声名远播。而远在西北边陲的新疆K市,2014年起开始引进北京一些学校的先进办学思想,结合当地的校情、生情,开设了绘画、蜡染等系列校本课程,新的课程理念催动了当地中小学教‘与学方式的革新。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逐渐铺开,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逐步确立,如今,校本课程已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学校落地,在一些课改先行学校已经生根、开花、结果。二十年课程改革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对很多学校来说,是校本课程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摆脱了过去的死气沉沉。借助校本课程建设,一些学校不仅引入了新的办学思路、育人理念、教学方式,而且洗刷了应试型教师脑中的“不合时宜”,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进入新时代,校本课程已然成为许多学校弯道超车的“新基建”!
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学校课程权力的行使仍有空间,课程开发与建设策略仍有待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当前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所有学校正在面临的新挑战。本书从全国层面精心遴选着眼全面育人、“五育”并举,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策略与实践案例,希望能为学校当下与未来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新时代的中小学校本课程会是怎样的呢?结合本书中收集的相关案例,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特点和趋势:
指向全面育人、“五育”并举;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更加突出;
从追求数量到强调质量、从粗劣的跟随模仿到特色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进一步打通和融合,着眼于学校课程的整体建设与体系搭建;
区域层面的统筹、联动成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发展的常态;
重视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项目学习、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综合课程实施方式被重视;
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建设开始受到关注;
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校借助校本课程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施策更加精准;
我们期待并相信,在校本课程有限的课时里,学校利用课程权力这根魔法棒,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充满想象的教育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是国家课程教材专业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定专业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依托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组以及中高考命题改革等资源力量,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解读以及教学研究、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高中育人模式变革等方面做了系列重点报道,已成为地方、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探索育人模式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端交流与展示平台。
付宜红,《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教学处处长。
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及国际比较研究,参与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的研制,以及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研制、修订、审议等组织工作,承担了教育部,科技部等的多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