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如何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大学教育研究者交流互动?如何避免”假“研究,不让研究成为一种表面的模仿?丁道勇的《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一书从课例研究这种最日常的教师研究活动出发,带领一线教师发现研究之美,认识研究、学会研究、享受研究。在章节排布上,本书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集中讨论了教师研究的两难问题。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所倡导观念的一种落实。全书最后一部分对未来教师的专业生活做了展望。
教师研究如何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大学教育研究者交流互动?如何避免”假“研究,不让研究成为一种表面的模仿?
《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一书从课例研究这种最日常的教师研究活动出发,带领一线教师发现理论的魅力所在,认识研究、学会研究、享受研究。是的,扎扎实实的理论研究确实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丁道勇,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课程与教学专业),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参与多项省部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项目,研究专长为教育科研。出版有著作《唤起教师的理论兴趣》《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导论》《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等等。
第一部分 教师研究的两难与出路
第1章 教师研究及其两难
一、教师研究是什么
二、教师研究的发展
三、教师研究的两难
第2章 反思与教师研究
一、反思是什么
二、教师反思的目的
三、教师反思的对象
四、教师研究的分类
第3章 理论与教师研究
一、理论是什么
二、教师研究的范式
三、教师工作的理论品性
四、恢复教师工作的理论品性
总结 教师研究的出路
一、教师研究是教师的研究
二、教师研究强调反思精神
三、教师研究是一种成熟的专业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 发现研究的力量
第4章 课例研究及其反思
一、课例是什么
二、中国的课例研究
三、国外的课例研究
四、作为教师研究的课例研究
第5章 评课中的理论视角
一、评课视角是什么
二、视角差异的实际表现
三、视角差异的重新建构
四、寻找评课中的理论视角
第6章 理论介入的课例研究
一、缘起:与教师一起学习
二、模型建构:注重理论介入
三、在课例中寻找理论问题
范例1:两位数的认识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位置计数法
范例2:认识负数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负数概念的历史演进
范例3: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中学生汉书概念的认识发展
范例4:竖式除法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除法的教育含义
范例5:饮湖上初晴雨后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阅读中的言语发展
范例6:迟到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阅读行为的重要性
范例7:尊严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关心意味着什么
范例8:炮手
反思契机与问题界定
知识基础
行动选择
研读材料选录:服从行为研究
总结 发现研究的力量
第三部分 教师的专业生活
第7章 未来教师的专业生活
一、教师研究被纳入教师教育
二、教学知识的专业地位上升
三、教师中兴起合作文化
四、学校组织强调专业分工
参考文献
附录 触及理想的教育研究
上述对教师研究的两种描述相互抵牾,成为一种两难。它构成本书要讨论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章,我将描述合格的教师研究是什么样的,并追溯教师研究的发展源流。通过这些理论化的讨论与描述,我们将发现所谓教师研究的两难是怎么一回事。
一、教师研究是什么
教师研究是什么?一个被广为引用的定义是:“广义上的教师研究包含了各种形式的‘实践者探究’。这种探究是以系统的、有意识的、自我批判的方式,探究自己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问题(Cochran—Smith&Lytle,1999)。”这个定义的作者,一直活跃在教师教育领域,是“亲自下水”做教师研究的学者。她们的这个定义,包含了教师研究的几个关键词:“系统的”、“有意识的”、“自我批判的”。当然,教师研究同时得是一种“研究”,并且是“实践者”的探究。因此“研究”、“实践者”与“系统的”、“有意识的”、“自我批判的”三个概念一道,构成了教师研究的定义元素。我就从这五个定义元素人手,来展开自己对教师研究的理解。如果说这个过程描述了教师研究“是什么”的话,同时也就可以起到区分教师研究“不是什么”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