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定位和价值判断,在20世纪中国经历了很富戏剧性的落差,尊孔与批孔的思想政治斗争几乎贯穿了大半个世纪。文革结束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排除了政治因素的干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学术界对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仍存在不同的认识。本书对孔子及其思想百年来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梳理,史论结合,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从中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政治史的发展历程。
本书为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孔子及其思想百年来的历史命运,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中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和政治史的发展历程。
上编
绪论
章 20世纪以前的孔子
节 孔子的形象是怎样被神化的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儒学危机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批孔批儒
第四节 中学、西学之争与孔孟之道
第二章 戊戌变法与孔子
节 求助孔子亡灵:康有为推动变法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对尊孔保教的态度
第三节 顽固守旧派借口尊孔攻击变法维新
第四节 洋务派对维新派尊孔保教的反应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尊孔与反尊孔的思想论争
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关于立宪与共和之争
第二节 改良派在尊孔保教问题上的意见分歧
第三节 革命派对孔子和儒学的评论
第四节 无政府主义者对封建纲纪伦常和孔子的抨击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闹剧
节 孔教会要求定孔教为国教
第二节 袁世凯利用尊孔复辟帝制
第三节 袁世凯死后尊孔闹剧继续上演
第四节 章 太炎、蔡元培等人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第五节 梁启超、辜鸿铭对孔教和孔教会的态度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批孔狂飙
节 陈独秀对孔教和尊孔派的批判
第二节 李大钊、吴虞对孔子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三节 鲁迅、钱玄同、胡适对封建礼教和孔子的批判
第四节 易白沙的《孔子平议》
第五节 《新青年》批孔引起的社会反响
第六节 《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第六章 东西文化论争中的孔子和孔子思想
节 《东方杂志》与《新青年》的论争
第二节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论孔子的人生路向
第七章 次国共合作期间尊孔与反尊孔的思想交锋
节 北洋军阀政客尊孔逆流的余波
第二节 孙中山论孔孟之道与戴季陶的孔一孙道统论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第八章 五四运动后若干研究孔子思想的论著
节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说儒》
第二节 梁启超的《孔子》及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孔子
第三节 《古史辨》关于孔子著作和思想的讨论
第四节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论孔子思想
第五节 周予同论真孔子和假孔子
第六节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有关孔子的讨论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孔孟之道
节 第二次尊孔复古高潮及其社会反响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和读经鼓噪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尊孔活动
节 伪满洲国的尊孔活动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伪政权的尊孔活动
第三节 南京汪伪政权的尊孔活动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论和研究(上)
节 国共两党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
第二节 、刘少奇、洛甫论孔孟思想
第三节 陈伯达论孔子思想
第四节 胡适、陈独秀对孔子及其思想价值的重估
第五节 张君劢、钱穆论孔子及其思想
第六节 梁漱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再认识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论和研究(下)
节 张荫麟《中国史纲》中的孔子
第二节 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中的孔子思想
第三节 郭沫若论孔子及其思想
第四节 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论孔子及其思想
第五节 侯外庐、杜国庠论孔子及其思想
第六节 蔡尚思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批判
中编
第十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讨论
节 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的孔子研究:两分法取代两极论
第二节 孔子研究与古史分期
第三节 评价孔子及其思想的具体标准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
第五节 孔子思想核心的讨论
第六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讨论
第七节 对孔子思想遗产批判继承的探索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与批林批孔运动
节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破四旧
第二节 批判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第三节 批林批孔
第四节 批儒评法
第五节 几位史学家在批林批孔和批儒评法运动中的表现及其教训
下编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讨论(上)
节 新时期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潮
一 孔子历史地位的认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巨人
二 若干有代表性的研究孔子的专著
第二节 孔子研究的方法论和真假孔子问题
一 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论
二 真假孔子的再讨论
三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四 孔子思想的阶级属性
第三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一 仁学: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 礼学核心说与仁礼统一说
三 中庸之道
第十六章 改革开放后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讨论(下)
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 孔子是不是哲学家
二 孔子哲学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
三 孔子的天命观、鬼神观
四 孔子的认识论
第二节 孔子的伦理思想
一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准则
二 孔子伦理思想的社会意义
三 孔子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标准:君子与小人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的对象
二 孔子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内容
三 孔子的教学方法
四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
二 《礼运》篇的大同、小康社会是否孔子的政治理想
三 孔子正名说的实质
四 孔子杀少正卵问题
第五节 孔子的经济思想
一 孔子的义利观
二 孔子的富民思想
三 孔子治国的经济主张
四 孔子经济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第六节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 孔子是不是反对法和法治
二 孔子法律思想的特征
第七节 儒教是不是宗教
第八节 孔子学说与中国的现代化
结束语
一 尊孔、批孔与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关系
二 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批儒的激进思潮
三 真孔子与假孔子: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方法论问题
四 正确评价孔子思想遗产的当代价值
五 孔子思想与21世纪的世界文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