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淡如的作品以励志、爱情为轴心,坦率讲述人生经验和生命价值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如今她已成为台湾青少年、上班族最知心的倾诉对象。
近几年,她一直想让自己深爱的古典文学以读者更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挑灯夜战,执著推出”我的启蒙书“系列丛书,借由流畅易读的文字,使读者悠游在最浪漫的文学世界里。本书便是她的”启蒙书“中的一本。
历来赏析词作和词人,总不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谛听词境,方知词心,六十四则词话经典可谓字字珠玑。吴淡如缀在其文后浅近易懂的白话文,娓娓出词人和词背后鲜为人知的种种故事,与读者分享自己独特的读词感受,中肯地勘正了王国维的一些笔误。这些温婉动人如行云流水般的精巧文字。读来趣味盎然。与大师对话,与经典词作相遇,等待读者的必将是一次提升生命气质的完美心灵体验。
阅读古典诗词的绝佳入门典藏书,随台湾女作家吴淡如聆听词心,领悟“人间有情,词话最美”的心灵生活美学。这些温婉动人如行云流水般的精巧文字。读来趣味盎然。与大师对话,与经典词作相遇,等待读者的必将是一次提升生命气质的完美心灵体验。
开车走北宜公路,是春末时节阳光灿烂的天气,雪白的油桐花满山满谷怒放着,树林顶端尽是丛生新绿。待停车抬头看白云蓝天时,一片巴掌大的黄叶轻轻飘下,悄悄落在眼前,万物生气勃发,独它憔悴,仿佛和大鸣大放的春光唱起反调。
那一片孤叶,使我忽然想起一九二七年六月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的王国维。
王国维,在他的学术地位如日中天时,选择一种最寂寞的姿势,无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离开人间远去。仿佛一种无言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流言诽谤?还是世事无常?还是时代嬗变?或是抗议自己的忧郁性格?
王国维生于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他的一生有些传奇,但并不是什么美丽的传奇。四岁丧母又体弱多病,自小他对人生便不乐观。生于旧时代的王国维是个天才,好学不倦,十六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在上海报社当校对,以一首《读史诗》得到学者罗振玉的赏识。不久他在亦师亦友的罗振玉资助下赴日留学,读的是东京物理学校。因病归国后的他爱上哲学,更着迷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但跟所有想从哲学寻找人生出口的人一样,苦读之下,不但没有了解人生,反而陷入更繁琐的苦闷。他发现自己想当哲学家则太感性,想当诗人则太理性。自己写了近百首词之后转往文学研究投注心力,写了《红楼梦研究》、《人间词话》等作品。
对西方哲学而言,他太中国;对中国文学,他又太西方。
辛亥革命后,他在日本住了四年。以他的聪明才智,转而研究京都大学的出土文物,得心应手,在经学和甲骨文方面的研究都很出色。矛盾的是,他的《王静安文集》因为激进被清政府列为禁书,再度回国后,他却以“海内硕学之士”担任逊位的皇帝溥仪的文学侍从官。
何其反时势而行!已经是民国了,他做的偏是清朝的官。没多久,军阀纷立,溥仪被赶出皇宫,他便在胡适的推荐下担任教职。五十岁那年自尽,众人惊愕,身上带着一封给第三个儿子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世变是指什么呢?有人说是为了殉清。其实此时清亡已久,王国维对政治并无兴趣,也不算清廷遗老,大可不必赔上一条命。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与恩师罗振玉三十年交情破裂:他的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女儿,长子病故,罗振玉将女儿带回,又因早年债务纠纷有了嫌隙。也有人说当时的报纸戏拟了一份北伐军阀进北京后要逮捕的名单,王国维名列其中,时代的纷纷扰扰使他滋生恐惧。也有人说他是为传统文化的崩落深感痛苦而殉难的。
无论如何,王国维从来不是个乐观的人,除了书,无一事让他开心,他曾说:
“余平生惟与书册为伍,故最爱而最难合去者,亦惟此耳。”
惟一合不得的,只有书了。个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命运的悲剧,其实是个性的悲剧。以现代说法而言,他应该是个忧郁症患者。他自己写过“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如何,在潮起潮落间结束他饱读书的一生,是他最后的选择。
我固然尊敬王国维的文学造诣,但他选择在一个颐和园的人工湖自尽这件事,还是让我感觉像个黑色笑话。王氏投湖,跟他向来崇拜屈原应该是有关系的。然而,王氏必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是个不会游泳的书生。那个湖对会游泳的人来说,只是稍微大一点的泳池嘛。这和屈原自沉于泪罗江,气势上实在……唉!
在王国维所有的作品中,((人间词话》无疑是最大众也最重要的一部,它是词论,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姑且不论你赞不赞成他的观点,读《人间词话》,至少可以认识历代词人的佳句菁华。他那典雅的文词,带领我们慢慢走进一座美丽丰富的词的博物馆。
《人间词话》手稿共一百二十七则,王国维自己选了较满意的六十四则发表,他的词论菁华多在这六十四则中。从《人间词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品位,他的风格,他的性情。
王国维矛盾的心情总在忧郁与骄傲中摆荡不安,在《人间词话》未刊稿中,他甚至称赞自己的词开词家未有之境,没把自夸的话真正刊出来,大概也是一种自知之明吧!
读《人间词话))时,我十五岁。第一次拿起这本薄薄的书是在宜兰往台北的火车上,平快车摇摇晃晃,离家的路总是辛酸而漫长,无意间买的这一本小书其实是一把钥匙,让我发现了词的美,也发现了古文学的壮观。
第二次读《人间词话》时,我已经在念台大中研所了,法律系毕业直接上中文研究所的我,怕自己“血统不纯”被同学耻笑,每日在台大文学院图书馆中坐困书城,少年时觉得难解的文言文,在此时已能行云流水地迅速翻阅。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基本认识大多来自《人间词话》。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到书店却找不到几本跟古文学有关的书。
如果以前也有畅销书排行榜的话,《人间词话》,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居排行榜上昵1在《未央歌》的那个大时代里,如果你说你喜欢古典文学,却没念过(《人间词话》,铁定会笑掉人家大牙。(而如今可能连《未央歌》都快成了“古典文学”……)我为了一点点私心、一点点偏爱,不忍心让《人间词话》在茫茫书海中如失行孤雁,江湖寥落,无家可归,所以,我重新用白话文将它简述了一遍,希望也有人能够从中领会词的意境和古典文学的美感。
不过是一点痴心罢了!
王国维是个有创意的词论者,《人间词话》中最有名的句子,就是他拿词来比喻“古今成大事的人必得此三种境界”的说法:
第一种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再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亘廑!多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捧读《人间词话》的人,一定会爱上这“三种人生境界”的说法。曾经很疑惑而孤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又经过了吃力而辛苦的过程,终于发现了安身立命之处。
有人拿这三种境界来描述自己寻找爱情的痴心经历,费了好多力气,后来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并不是千求万求、求不到的那个,而是无意间出现在眼前的另一个。
拿来说爱情,也深得人心。这便是词的朦胧之美。
王国维一生恨多乐少,但写《人间词话》时,他应是快乐的,看他字里行间多么意气风发,敏感如你,应能不时会心一笑。
这虽然不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但对于“怎样把文章写得有风格”,看完《人间词话》,也可以为你增加七年功力。这是我说的,信不信由你。
我的许多诗词记忆,都来自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提醒,他所点出的佳句,确实也都是动人的名句。拥有这些优美的句子,你的心灵与气质,岂能不光彩亮丽?
自序 可怜身是眼中人
有境界自成高格
造境必合乎自然
有我与无我
无我优美,有我宏壮
理想写实不可分
喜怒哀乐也有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
境界有大小
神韵与境界
李白以气象胜
深美闳约与精艳绝人
画屏金鹧鸪
西风愁起绿波间
句秀、骨秀与神秀
词的眼界
赤子之心
客观诗人
用鲜血来写的文学
五代风格
斜月明寒草
绿杨楼外出秋千
落尽梨花春事了
细雨湿流头
独上高楼,望尽在涯路
百草千花寒食路
三种境界
人生自是有情痴
淡语皆有味
杜鹃声里斜阳暮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二种气象
淑女与倡会
创意之才少
桂华流瓦
红雨刘郎
叶上初阳干宿雨
咏杨花
咏物之词
雾里看花
隔与不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言外之味
有格而无情
胸襟
雅量高致
狂狷
神悟
词人品格
隔江人在雨声中
映梦窗零乱碧
千古壮观
自然之眼
宋词为何精彩
文学流变说
无题
脱口而出
不用粉饰之字
典故
小令如绝句
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奴仆命风月
游词
枯藤老树昏鸦
词与曲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人间词话◎壹》
【淡如译语】
有境界的词是最好的词。有了境界自然有高雅的风格,自然能有使人传诵的好句子。五代和北宋的词之关空前绝后,就是因为有境界的缘故。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提出的艺术标准,就是“境界”两个字。光是境界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有人写了厚厚的一本论文。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果把以前有关境界的种种说法搜罗出来,你大概可以就此打住,因为看完这一页后,可能对《人间词话》的兴趣也就灰飞烟灭。
太钻研于任何名词的定义,必然掉入文字障,钻进了打不开的牛角尖,反而因小失大,失去了对美感经验的心领神会。一般的文学评论者或考据专家,往往把文字当解剖学,拿着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密密解剖,终于把活的变成死的,或许看见了肌肉纹理,却看不到灵魂。我们何必效尤呢?我们先别在这里谈“境界”,看完《人间词话》后,你自然会有自己“对境界的看法”。
简单地说,所谓境界,是一种令人陶醉与遐想的美感经验,是能够缓缓勾动你灵魂的文学,不是“看了半天,只看到一大堆字堆成了墙”的作品。这样的词,才是高格调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