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针对当前师生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沟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阐释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意义、途径与方法,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
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沟通。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和感悟,这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教师要本着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而不是着急的原则,首先树立积极的沟通理念,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找出层出不穷的沟通方法。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大量教学一线的真实案例,生动展示了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方法。本书主要从四大部分探讨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师生沟通的意义、什么是有效的师生沟通、师生沟通的心理前提、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书中附有丰富的案例,并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调节的练习,帮助教师了解自已、了解学生、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调动积极情绪、正确倾听学生、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排除沟通障碍、掌握师生谈话的艺术、洞察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支招 大量教学一线案例 层出不穷的沟通方法 心理小测验加深理解 排除沟通障碍 洞察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 广大一线教师必读
姚计海,1972年出生,山东邹城人 。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致力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兴趣为教师的教学自主与创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沟通、学校管理咨询与诊断等,并从事 “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组织行为学”“量化研究方法”“教师心理专题研究”“管理诊断与咨询”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序
第一部分 师生沟通的意义
第一章 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说起
一、问题或案例: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分析与讨论:学生心理健康与师生沟通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表现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三、应对策略:以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一)以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改善教师的内部环境,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三)改善教师的外部环境,创造教师发展条件
(四)以良好的师生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自我提升:做人格统一的教育者
五、拓展案例:积极沟通减轻压力
第二章 师生沟通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一、问题或案例:不良沟通与发型管理的恶果
二、分析与讨论:师生沟通的意义
(一)减少学生管理的模糊性,提高教育效能
(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提高学生的价值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应对策略: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沟通
四、自我提升:沟通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一)班级决策要与学生沟通
(二)课堂教学要与学生沟通
五、拓展案例:“精彩”的公开课之后
第二部分 什么是有效的师生沟通
第三章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
一、问题或案例:学生跳楼只因教师一句批评吗?
二、分析与讨论:沟通及其有效性
(一)沟通的含义
(二)什么是有效的沟通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
三、应对策略:传递充分的信息
(一)打破传统的沟通理论与方式
(二)有效沟通“三字经”:听、看、说
四、自我提升:排除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障碍
(一)排除管理的主观性
(二)排除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
五、拓展案例:沟通改变学生的发型
第四章 沟通的心理学基础
一、问题或案例:霍桑实验
二、分析与讨论:人际关系理论
(一)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沟通的关系
三、应对策略:人际知觉与沟通
(一)联想效应
(二)首因效应
(三)光环效应
(四)刻板印象
(五)投射效应
(六)角度效应
四、自我提升:树立积极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对管理沟通的启示
(二)四种人性假设对管理沟通的启示
五、拓展案例: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第三部分 师生沟通的心理前提
第五章 开放的思维
一、问题或案例:“老师,您也许没想到!”――一个中学生的心声
二、分析与讨论:打破思维的局限
(一)您的认识有局限性吗?
(二)教师要减少思维的局限性
(三)做拥有开放思维的教师
三、应对策略:学生观是教师开放思维的核心
(一)什么是学生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学生是有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
3.学生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
四、自我提升:塑造积极的自我,提升思维境界
(一)认识自我
(二)悦纳自我
(三)发展自我
五、拓展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机怎么办?
(一)以开放的思维处理学生问题
(二)自我觉醒的训练
第六章 尊重学生
一、问题或案例:“我今天就尊重你!”
二、分析与讨论:尊重的内涵
(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二)尊重学生的意义
三、应对策略:尊重是内心的接纳
(一)尊重学生就是接纳学生
(二)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三)尊重是无条件的
(四)尊重不等于赞同
四、自我提升:尊重是自我实现的前提
(一)尊重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
(二)尊重教师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
五、拓展案例:“推门课”的门可以随便推吗?
第七章 理解学生
一、问题或案例:教师如何向学生传达理解?
二、分析与讨论:理解的内涵
(一)什么是理解
(二)单向沟通容易导致误解
三、应对策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三)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四、自我提升:用心传递理解
(一)关于“理解”的心理测试
(二)用心传递理解
(三)理解不等于赞同
五、拓展案例:这个学生是小偷吗?
第四部分 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
第八章 沟通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问题与案例:“你不要狡辩!”
二、分析与讨论:倾听在表达之前
(一)倾听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
(二)倾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
(三)倾听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倾听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
三、应对策略: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教师以多种渠道倾听学生
(二)倾听学生的深层意思
(三)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四、自我提升:有效倾听的方式
(一)沟通的方式
(二)倾听是一种非言语沟通方式
(三)倾听时的表情可以“说话”
(四)避免倾听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拓展案例:教师节庆祝大会改为倾听心声
第九章 沟通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一、问题或案例:学生如此向教师打招呼
二、分析与讨论:表达方式比内容更重要
(一)如何面对学生的“无理”
(二)寓言:国王的梦
(三)避免消极的表达方式
三、应对策略:运用积极的表达方式
(一)积极评价:真诚赞美和鼓励
(二)表达内心的感受
(三)与学生沟通的“RULE”法则
四、自我提升:与学生沟通的谈话技术
(一)与学生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二)谈话中向学生提问的方式
(三)引导学生谈话的技术
五、拓展案例:不指责,不抱怨,表达内心的感受
第十章 沟通保障:积极的情绪
一、问题或案例:发牢骚,疏离师生情感的催化剂
二、分析与讨论:缓解压力,调控情绪
(一)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教师要调控积极情绪
三、应对策略:以积极情绪与学生沟通
(一)教师要了解情绪的作用
(二)教师要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
四、自我提升:树立合理观念,调节积极情绪
(一)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二)为学生着想,不要为学生着急
五、拓展案例:教师情绪不好,可以不上课吗?
(一)对“教学回避办法”不同观点
(二)如何正确看待“教学回避办法”
(三)教师们情绪都不好,怎么办?
第十一章 用爱心助有效师生沟通
一、问题或案例:什么是真爱?
二、 分析与讨论:真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
(一)真爱的内涵
(二)真爱是为了学生发展
三、应对策略:教师如何让爱心闪光
(一)尊重学生
(二)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生
(三)良好的情绪调控
四、自我提升:以爱心面对学生的错误
(一)宽容学生的过错
(二)体罚和惩罚是爱心的体现吗?
五、拓展案例:教师为何希望学生举手发言?
第十二章 以责任感助有效师生沟通
一、问题或案例:这位教师缺乏责任感吗?
二、分析与讨论:教师肩负重大的教育责任
(一)教师的责任感有所缺失吗?
(二)教师的责任的社会分析
三、应对策略:树立良好的责任感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使命
(二)责任感:促进学生发展的理性力量
四、自我提升:做有责任感的教师
五、拓展案例: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谁之过?
(一)教师责任被扩大化之困
(二)教师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教师的教育责任辨析
引申:提升教师自主,促进师生沟通
附录:心理小测试答案
后记
教师要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
【案例6】学生跳楼只因教师一句批评吗?
有一位初二学生,因为犯错误受到班主任教师的批评,于是这个学生跳楼自杀了,教师自己都想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自己仅仅批评这个学生一句话:“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然而学生听了这句话之后,就从教学楼的三楼跳了下去,自杀了。
这位教师刚大学毕业不久,来到学校当教师仅一年,也当了一年班主任,就遇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让他不知所措,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表示自己除了批评了那句“很普通”的话之外,没有多批评这个学生一句话,而且批评学生的态度并不严厉。在场的其他学生也能证实教师的说法。那么,这个学生为什么选择如此过激的行为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这个学生的确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从小就没有父母亲,又有着较为坎坷的童年成长经历。班主任教师的这句看似并不严厉的话语却对这个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换句话说,班主任教师也许对其他学生说这句话,都可能不会引起这种严重后果,但是唯独不能用这句话批评这个学生。
那么,学生跳楼的悲剧是教师导致的吗?教师对此是否负有责任?如果有责任,那么教师应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们经常把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作一个“炸弹”,那么这个“炸弹”制造者是谁呢?是学生自己吗?肯定不是。那么教师是制造者吗?我想未必如此。事实上,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其他因素对制造这个“炸弹”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及早期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案例6,不能不说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可能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案例6中的学生毕竟是在教师批评之后自杀的,那么教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虽然不是学生心理问题这个“炸弹”的制造者,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充当了“点火人”的角色,点燃了学生的“炸弹”,结果学生往往被“炸”伤了,教师也往往被“炸”得灰头土脸,学生与教师都可能成为受伤害的对象。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问题时,教师不应为学生的早期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或特殊经历给学生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而“埋单”。我们提倡教师要做学生问题的“灭火人”,而不要作学生问题的“点火人”。
学生的问题“炸弹”既然不是教师制造的,那么教师就不必为“炸弹”制造负责。教师只要不引爆学生的问题“炸弹”,学生和教师就都不会受伤害。如果教师重在疏导和正面教育,重在理性和心态平和,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那么教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度地与学生心理沟通,拆除了学生的问题“炸弹”,那么教师就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案例6中的那位教师应为事件的后果负有缺乏沟通的责任。这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于他已经当了一年班主任,却不了解班级中的这位学生是个孤儿,从小就没有父母亲,不了解这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潜在的危机。如果在事发之前,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就很可能不会用“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来批评学生,学生的自杀是有可能避免的。
因此,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即使要惩罚学生,也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和个性特点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惩罚学生,即使教师出于再大的“爱心”,其教育方式也可能会冒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比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较轻的批评惩戒就可以使其改正错误行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施以较重的批评惩戒,结果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学生过激的行为,损害学生的良好发展。
简单地讲,教师与学生充分地沟通,有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理解学生,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指出的那样:“理解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尤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教师而言,要积极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尝试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准确地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改变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充分理解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学生才能从内心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为学生着想,不要为学生着急
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或方式:“为学生着想,不为学生着急”,“为学生着想”是教师教育理性的表现,它有助于教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为学生着急”则是教师非理性的表现,它使得教师着眼于情绪发泄,而忽视了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在其认知结构中对学生持有消极的认知与评价,就可能导致“着急”的消极情绪,以批评指责等方式对待学生,反之,如果教师积极地看待学生,就可能使教师更多为学生“着想”,教师就可能以积极的心情与学生沟通。比如,有位教师在其观念体系中不接纳学生的错误,那么他就可能导致对学生发火,因此这位教师的头脑深处可能有这样一些消极认识:“学生不应该出错误”、“学生做错事是不可接受的”、“学生应该对教师服从和恭敬”、“教师是学生的绝对权威”,等等。
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一些积极的认识与评价,比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总是不成熟的”、“学生出现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是具有智慧和内在动力的人”、“学生有能力改善自身出现的错误”、“学生出现的错误是由过去的各种原因形成的”,等等,那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就往往会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本章之初的案例21中,那位班主任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时表现得有些“着急”,因此引起他过多的抱怨和发牢骚,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的低效。因此,教师要避免为学生发展而着急,而要多为学生发展而着想,以积极情绪面对学生。教师调控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要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这有助于教师取得有效的师生沟通,有助于取得教育教学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