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懂色彩不看电影》中,帕蒂贝兰托尼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色彩的强大力量。她以60多部经典电影为例,极富趣味地探讨了色彩世界带给人们的情感效应。她唤起人们注意身边的色彩,阐释了不同色彩怎样影响人们的感觉、行为和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视觉化叙事中的力量。
《不懂色彩不看电影》教会电影从业者选择正确的色彩;帮助电影爱好者明白为什么他们看到某种色彩出现在电影中时,会产生欢欣、愤怒、平静或焦虑不安等感受;帮助影迷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理解电影制作者想要通过电影色彩传达的意义,并带领读者体会色彩之于生活的力量。
这是一本电影制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和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书。同时,对于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以及所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无价之宝。
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红色,会让你心跳加速吗?
黄色,会让你心生戒备,还是回想起温暖的记忆?
为什么一想到蓝色,我们总会感到忧伤,可橙色却让人感到亲切愉快?
为什么我们总想坐在绿色的草坪上,却对绿色液体敬而远之?
紫色,真的预示死亡吗?
像麦基的故事课一样,
贝兰托尼的电影色彩课,
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欣赏我们与电影之间的浪漫关系。
别再单纯用眼睛观看色彩!
与贝兰托尼一起,全身心地感受色彩,
在斑斓的世界中,读懂电影,读懂自己。
本书缘起
本书的起源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当时我在纽约视觉艺术学校任教。我观察到,在设计班的作业中,学生们做出了一些随意的色彩选择。为了研究色彩在概念上的种种可能性,以指导学生该怎样对色彩做出选择,我让他们在下次上课时带来在他们看来是红色的东西。除此之外,我没有做出任何指示,也没有就此进行更多讨论。
之后在我们约定的那节课上,学生穿着红色的衣服来到课堂,同时,不出我所料,他们也带来了这样一些物品:红色油漆色彩样片、红色色卡、红色包装纸和红色织物。他们甚至用红色灯光笼罩了整个教室。然而,课堂上也出现了我未曾预料到的东西:辣椒、使皮肤出现灼热感的肌肉涂膏、安装着警铃和警示灯的玩具消防车、火辣的肉桂球,以及摇滚歌曲CD。所有人那天在课堂上的经历,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关于人们如何看待色彩的认识。
就在那天,我们渐渐意识到,课堂上正在出现红色的行为。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大口吞食着洋葱番茄辣酱,大声讲话,并放大音量听摇滚乐。其中,男生们尤其兴奋,他们汗流浃背,骚动不止。(在一年后的红色之日中,我甚至不得不出面叫停了两个男生之间的尖叫比赛,而他们平时是很好的朋友。)在这个红色环境中待了二十分钟后,学生们已经准备逃离教室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全体同学都同意下周在课堂上用另一种颜色再做一次实验。这一次,他们选的是蓝色。
关于这一实验的消息在学校中不胫而走,其他班级的学生也请求参与到实验中。最后,大约二十五人组成的学生团体被分成七个小组。我们设定的唯一规则是:在实验日之前,每个小组要对他们就那个色彩所提出的概念和做出的决定保密。
蓝色之日让我们确信此实验是有价值的。在这次课上,学生们带来的东西与上次完全不同。他们带来了浅蓝色的大枕头、冰凉的薄荷,以及新世纪音乐。几分钟过后,这些上周还喧闹狂躁的学生停止了交谈,靠在座椅上,变得倦怠甚至低落。一种平静的感觉弥漫整间教室。与上次他们急着要跑出教室不同,这一次,他们根本不愿移动半步。显然,课堂上发生的事情需要被进一步研究。
在之后的一年中,我把色彩实验并入我的课程安排,并详细完善了实验计划。在这个学年的每次实验中,全班同学会围绕着某种颜色营造出一个环境,以便研究这种颜色与人的五种感觉之间的关联。学生们被分成四组,每组由四至五人组成。我建议在实验日之前,每组成员都不要把本组的实验方案透露出去。在实验任务变得更加明确之后,大家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更具有启迪效果。当学生们开始探究某种颜色的声音、味道、气味、质地……当然还有它的形象时,他们发现,闻起来、触摸起来或是尝起来像是某种颜色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某种颜色的(比如,草莓尝起来并不红)。因此,学生在探究某种色彩的气味、触感或味道时,会相互蒙住对方的眼睛。尽管他们身处的环境充斥着那种颜色,可他们在被蒙住眼睛的几分钟里无法看到自己正在嗅闻、触摸或是品尝的东西,这让他们对自己的感官反应有了更强烈的自觉。这也让他们摆脱了视觉的束缚,寻求发掘除视觉之外的感觉联系,最终更深刻地理解这种颜色对感知的影响。比如说,在提起红色的味道时,学生们想到的是白色的大蒜而不是红色的草莓,这就说明在浮于表面的观察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更多东西。例如,人们一直认为肉桂的味道是红的,但肉桂杆在自然状态下是棕色的。即便如此,被人称作红辣糖的肉桂味糖果却仍被制造者人工地涂上了红色。与此相类似,被人工上色的薄荷味糖果和止咳药片常常是蓝色的,这似乎是因为薄荷的味道很蓝。这些产品营销人员曾经探索过的事情,似乎正是我们的实验所要验证的事情。
在这之后的二十五年间,解决色彩问题的方案和模式渐渐在我们面前浮现。每次红色实验中,几乎总是少不了墨西哥胡椒的味道、辣酱的气味、肌肉涂膏带来的发烫的感觉、玩具枪的响声,以及玩具子弹落地时刺耳的噪音。在这些实验中,我听到的最红的声音,是用长鞭击打半球形铜鼓发出的响声。红色确实常常激发人们喧闹的、强迫性的、侵略性的举动。下面这段文字由我曾经的学生彼得·科尔曼所写,是他为红色实验日所写的论文作业的片段,相似的见解在每年都会出现。
我必须声明,本人并不是一个红色的人。如果让我猜测的话,我会说我的性格更偏向蓝色或紫罗兰色,但绝非红色。这就让我当时强烈请求将红色作为实验对象的举动更显奇怪。当我游说别人选择红色的时候,我的声音变大了,我的行为举止变得更富侵略性。简而言之,和平日的自己相比,我变得更夸张,更像个卡通角色,也更讨人厌。我向同学们提出要痛击那些选择了其他颜色的落水狗,并且质疑他们够不够胆挑选红色。确实,在选择红色时,我表现出的勇气出乎我的意料。
紧接着,科尔曼描述了红色实验日给他带来的感受:
在红色之日那天,我们着魔一般的怪异举动介于色情与荒唐之间。红色主动向你发起攻击,它扑面而来。红色的特性似乎控制了实验小组的每一位成员,从实验参与者的反应中,我感受到了肾上腺素的能量……整间教室都笼罩在狂热之中,而我猜自己只是被这种氛围淹没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单纯的实验逐渐演变成对色彩力量的揭示,这力量超出我们的想象,或者可以说,我们曾忽视了它。我将在下文中提到的蓝色之日的无精打采和紫色之日的超然氛围,更强化了我的认识,即色彩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看法和情感状态。我们欢欣、愤怒、平静或焦虑不安,这些感受会被环境中的色彩所强化或抑制,而电影导演则可以强有力地利用好这个原理。
帕蒂·贝兰托尼(Patti Bellantoni)
任教于洛杉矶美国电影协会学院,为导演、摄影师、编剧、设计师等人群教授色彩与视觉化叙事课程。她曾作为传播学教师任职于纽约州立教育学院,并从事电影顾问工作。也曾在纽约的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色彩与视觉交流课程,并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从事设计工作。
她曾作为艺术顾问,指导电影《林肯鼻子上的人》拍摄。这部电影是她送给导师罗伯特·博伊尔的礼物,曾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短片提名。
背景故事
Part1 红色:刺激色
有力之红
《绿野仙踪》
《上班女郎》
情欲之红
《莎翁情史》
《午夜惊情》
挑衅之红
《无因的反叛》
《黑潮》
焦虑之红
《第六感》
《罗拉快跑》
愤怒之红
《费城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
《美国丽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
浪漫之红
《纯真年代》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爱的召集令》
Part 2 黄色:矛盾色
活力之黄
《美国风情画》
《跳出我天地》
执迷之黄
《出租车司机》
《英国病人》
放肆之黄
《龙凤斗智》
《至尊神探》
纯真之黄
《唐人街》
《罗丝玛丽的婴儿》
警示之黄
《迷离感应》
田园之黄
《无事生非》
《天才瑞普利》
Part 3 蓝色:疏离色
无力之蓝
《窈窕淑男》
《理智与情感》
《肖申克的救赎》
理性之蓝
《放大》
温暖之蓝
《浓情巧克力》
忧郁之蓝
《航运新闻》
《关于施密特》
冰冷之蓝
《落在香杉树的雪花》
被动之蓝
《总有骄阳》
Part 4 橙色:苦乐参半之色
温暖之橙
《教父》
《玉米田的天空》
《大出意外》
天真之橙
《伊丽莎白》
《末路狂花》
浪漫之橙
《百万金臂》
《远离天堂》
异国之橙
《季风婚宴》
毒性之橙
《银翼杀手》
《现代启示录》
《千钧一发》
大地之橙
《不可饶恕》
Part 5 绿色:分裂色
健康之绿
《证人》
《迷雾深林十八年》
暧昧之绿
《蚊子海岸》
生机之绿
《拯救大兵瑞恩》
《细细的红线》
恶毒之绿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不祥之绿
《小公主》
破败之绿
《处女之死》
《远大前程》
Part 6 紫色:虚无缥缈之色
无性之紫
《大开眼戒》
虚幻之紫
《青春年少》
奇异之紫
《歌厅》
《芝加哥》
神秘之紫
《仲夏夜玫瑰》
不祥之紫
《角斗士》
缥缈之紫
《情欲乱码》
《卧虎藏龙》
后记 色彩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