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色彩,交融于银幕时空光影的变换中,是电影人依托于科技的进步,真实再现事物的渴望,是电影人物心路历程于世界中的情感表达,更是一门让观者可以感知但难达成共识的视觉体验和交互沟通的形象(光影)艺术。电影作品中的色彩,要让所有人都喜欢似乎是永远不可能的,但电影人的梦想是要实现让大多数观者能够感知和认识到它由表及里的特殊表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照对颜色的认知,以朴素的哲学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研究色彩、应用色彩,甚至从古到今各朝各代,均以相应的法律条文具体规定各阶级各阶层色彩的使用范围、类项等。色彩,至今已成为中华各族人民表达思想、情感、心理、意识,表现民情风俗、生存状态和自身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传承与文明历史发展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同理,对于世界各族人民而言,自远古时代在与天地自然现象奋斗的过程中,到现代在与环境、与宇宙、与同类恶疾奋斗的进程中,色彩是他们个体生存、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这说明,色彩自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现代文明不同时段的历史演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色彩以其特有的姿容和内涵发挥着前所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神奇的“电影”出现在人类面前时,一阵惊喜与骚动之后,人们开始不满“黑白”而渴求“彩色”。于是,电影人从电影发明之初期,便开始研究电影影像中的彩色成像问题。史实说明,世界电影先贤从黑白电影诞生之日始,便不满意“黑白”影像的虚假,而渴望“彩色”成像的真实。因此,世界电影圣贤之一、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在黑白电影时代即一直耗费巨大心力研究电影的“彩色”问题,直到他离开终生极其热爱的电影事业。在临终前的文稿中,他曾写过这样掷地有声令电影人惊叹深思的话语:电影应拍成“彩色”的,而不是拍成“有色”的……
可惜的是,至今我们许多电影人不谙此意,不解此理。在洁净的白色银幕上,在电影的剧作影像中,或者将“彩色”仅作为有“色”的颜料,无序用色;或者仅作为改变“黑白”效果的工具,甚至胡乱涂鸦。中国和世界不少地区有很多电影作品中的色彩配置与应用,根本谈不上是“色彩设计”或者“色彩语言组织”,就是有力的证据。
然而可喜的是,世界和中国影界又有许多电影前辈大师、中青年电影人,潜心研究电影色彩,大胆组织和运用色彩造型语言,立志进行电影色彩美学方面的探索。代表性的电影人,如斯坦利·库布里克、英格玛·伯格曼、卡洛斯·绍拉、乔治·卢卡斯、L.布努艾尔、大卫·里恩、M.安东尼奥尼、V.弗莱明、马丁·斯科塞斯、B.贝托鲁奇、S.斯皮尔伯格、A.塔尔科夫斯基、K.基耶斯洛夫斯基、P.阿莫多瓦、黑泽明、桑弧、池宁(美术设计师)、谢晋、谢铁骊、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张叔平(美术设计师)、叶锦添(美术设计师)、霍廷霄(美术设计师)等。在电影作品中,他们将色彩作为影像剧作元素,组织影片色彩结构,塑造刻画人物个性,以诗境的色彩造型语言,参与电影叙事,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经过几代电影人一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电影色彩在设计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过几代电影技术专家、艺术大师们前赴后继地不懈努力与奋斗,使电影由手工染印的局部“有色”成功,转变为复原自然色彩的“全色”电影。第二,由银幕上“自然色彩”的无限美好风光,逐渐转变成为景色与情色的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人类生存的自然写真色彩与人类情感的梦幻色彩的相互交融。第三,创作者依托电影剧作的情节内容,采掘现代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色彩美学的价值观,用比较纯粹的作者主观色彩,架构银幕影像剧作的整体结构,以银幕影像的“剧作色彩”,直接表现人物的个性、心理、情绪及其不可见的潜意识活动,并表达电影作者对某种事物的社会评判及其欲传递的某种哲学理念。应该说,这是电影色彩艺术设计上的大胆突破之处。第四,由于几代电影人的共同拼搏、实践与奋斗,使世界范围的银幕艺苑,呈现出能使电影观众产生多思、多悟的电影色彩语言生态与多义、多元的电影面貌。在这里,作者深深感谢电影前辈、同辈和后辈人的巨大努力及在电影色彩创新方面的卓越贡献。
这本《电影色彩》是在多年给北京电影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课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撰写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美术设计、电影摄影、动画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是在认真分析研究电影先贤、大师们一系列优秀“电影作品”的基础上撰写的,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在色彩设计上,有诸多不同于他人的先锋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是在不断深入学习中外色彩艺术研究专家们的有关色彩论著的基础上撰写的,这些色彩论著内容所涉范围包括色彩历史、色彩文化、色彩创意、色彩计划、色彩设计、色彩心理学、色彩美学等。
由于本教材是偏重电影色彩设计教育和电影色彩美学研究为主旨的,因此,它便具体涉及与电影人物形象相关的化妆色彩、服装色彩、饰品色彩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电影时空相关的建筑色彩、装饰色彩、道具色彩、饰物色彩等基本知识;在社会环境的造型设计中,还涉及不同民族之色彩、地域之色彩、宗教之色彩、民俗之色彩、文化特征之色彩;在政治环境的造型设计中,则又涉及代表国家之色彩(如国旗、国徽等色彩),代表政党之色彩(如党旗、党徽、党刊等色彩),武装部队之军用色彩(如军旗、军服、武器等色彩),不同警种警察之代表色彩(如警服、警徽、警车、警用武装等色彩)。在建构全片色彩的总体造型设计中,电影美术设计师既要必须思考具象的写实色彩,又要认真关注抽象的写意色彩,同时还要有机组织电影作者的观念色彩。故在研究电影色彩的过程中,需翻阅先贤们的大量影史论著、先辈人的色彩史学研究、色彩学研究以及浩繁的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著述。
在写作方式上,该教材既不能按照普通“色彩学”的思维套路描写,也不能写成世界电影色彩文化史论。经过多方面的认真思考与主次权衡,最终选定的方向是:以研究电影色彩美学的理念为先导,以探索研讨电影色彩的创作特点、方法与规律、银幕影像剧作的色彩构成设计等为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这本《电影色彩》将不涉及电影色彩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重点关注研究电影色彩美学及电影艺术色彩的创作设计问题。
为便于学生学习上的认识与理解,便于从电影美学角度叙说电影色彩的诸多问题,本教材采取“块状”思维方式部署文案并加以详述,但其灵魂一线统之。由此,一些多义的经典和优秀片例,多次在不同范畴的问题中分重点有所论述。鉴于作者知识储量与理论水准的局限性,教材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甚至谬误之处,恳请影视界同仁、各界专家教授、有志于电影创作的学生和热心于电影色彩研究的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周登富,1942年12月出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术系主任。作为美术设计师参加拍摄的主要电影作品:《苏小三》《特混舰队在行动》《潇酒一回》《丹心谱》《小城细雨》《姗娘》《缓期执行》《大漠恩仇》《河流》等;主要电视作品:《徐悲鸿》《秋白之死》《外交官之家》《朱生豪》等。已出版作品:《电影美术概论》《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参与主编《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撰写《电影美术设计的十大造型要素》《心灵空间的造型设计》《银幕影像剧作与造型设计》《电影<英雄>.色彩·语言》《电影<英雄>的色彩构成设计》《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中国电影美术设计观念的百年转化》等多篇论文。曾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高教系统名师”称号,2000年获领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
敖日力格,达斡尔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系主任。曾历任数十部故事片的美术设计师,其中以故事片《悲情布鲁克》的艺术创作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美术奖提名、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视觉效果奖、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视觉效果奖。创意指导影视广告片已达百部,2003年创作MV作品《嘎达梅林》荣获中央电视台第七届“金格玛”杯中国电视音乐大赛作品、导演、摄影大奖;2007年至2008年创意执导“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路线宣传片”“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宣传片”;参与电影导演创作工作的主要影片有人文纪录片《天风海涛——鼓浪屿》,2003年该片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纪录片奖提名;执导电影艺术片《我的梦》,2008年先后荣获希腊第二届国际残疾人艺术电影节“原创与创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奖提名、“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纪录片奖提名。主要开设课程有“电影美术创作”“电影镜头画面”“电影特技特效创作”“影视广告语言”等。合著出版教材《数字影像制作基础》,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得首都“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电影学院师德十佳先进个人”“北京电影学院学风建设标兵”“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第一章 电影色彩导言
第一节 电影色彩——运动的色彩·视觉的音乐
第二节 电影色彩的概念
第三节 电影色彩的艺术发展之旅
思考题
第二章 电影色彩之源·色彩类型·艺术特性
第一节 电影色彩之“源”
第二节 银幕影像中的色彩类型
第三节 电影色彩的艺术特性
思考题
第三章 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作用·表现特征
第一节 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
第二节 电影色彩的作用
第三节 电影色彩的表现特征
思考题
第四章 电影色彩的语言信息
第一节 电影色彩的色·彩·形·场·气
第二节 电影色彩的意符
第三节 电影色彩的语言信息
思考题
第五章 电影色彩美的构成原理·元素·规律
第一节 电影色彩美的构成原理
第二节 电影色彩美的构成元素
第三节 电影色彩美的构成分类
第四节 电影色彩美的构成规律
思考题
第六章 中西电影色彩理念之比较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色彩理念
第二节 西方电影的色彩理念
第三节 人类色彩文化对电影色彩理念的影响
思考题
第七章 中西电影色彩构成设计之比较
第一节 西方电影的色彩构成设计
第二节 中国电影的色彩构成设计
第三节 中西电影色彩的构成设计之比较
思考题
第八章 电影色彩的设计(一)
第一节 电影色彩的构思与设计
第二节 电影色彩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 电影色彩的设计思维依据
第四节 电影色彩的总体构成设计
第五节 人物形象色彩的个性化设计
第六节 场景空间色彩的典型化设计
思考题
第九章 电影色彩的设计(二)
第一节 电影“色彩链”的组织与设计
第二节 构成电影语言信息的色彩“语式”设计
第三节 电影色彩设计意图的体现方式
思考题
后记
参考书目与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