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尚未成形(序)
我的出生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平武县境内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白天黑夜,缤纷的季节,一代又一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父老,犹如闹钟上的指针,在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在这片地方度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热爱我的出生地。同时,精神上也有一种憋在心里异常真实,但一说出来就显得夸大其词的恐惧:出生地地处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系地震活跃频发地。时有地震发生,大多震级小,脚下“闪”两下就没事了。天天在它的摇篮里生活,和死神共舞差不多。地震在你身上涂下阴影,脚板就像开关,没准儿,一脚刚踩下去,就地震了。
我从小长大的平武县平通镇,以及我现在工作的南坝镇,同属2008年地震极重灾区。迄今为止,我对“极重灾区”这个概念本身,依然无法作出形象的阐释和描绘。我没兴趣去认真了解了解这个被痛苦、鲜血和破碎包裹的词汇,因为,它和地震的担忧一样如影随形,一直都在我的生命周围,没法一笔勾销,或者挪开半步。
事实上,2008年地震之前,我对地震并不存在任何恐惧。
我小时候,就经常听人们讲述1976年的松(潘)平(武)地震。不过,他们的语言或者说讲述方式,并没有唤起我的恐惧,隔着岁月的栅栏,在亲历者的语言中重生的灾难被抹上了虚幻的色彩和光环,好像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冲你讲述一件不幸的事情,倒像是在跟你分享一粒糖果,一本好书,一次不可多得的旅行或者奇遇。所以,那会儿,每每听他们说起,懵懂的我都无比憧憬地震长到自己眼皮子底下来,好一睹真容。
我记得,大概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有天清晨,天麻麻亮,家住一个院子的堂哥,忽然跑到我家里来告诉我夜里地震了,地震把碗柜里的碗啊盘子啊铁勺啊摇得哗哗响,屋顶上的瓦也落下来摔烂不少。此外,他还夸张地告诉我他自己也差点被地震簸得从床上滚到地上。至于感觉嘛,他说,比坐船还安逸。
比坐船还安逸。堂哥就是这么说的,这句如今回味起来颇有些毛骨悚然的话,却在那个瞬间点燃了我的嫉妒与好奇,地震已经长到眼皮子底下来了。可是,我自己不争气,夜里睡得太死,“错失良机”。望着眉飞色舞的堂哥,我恨不得立马回到床上等着,等着时间回到夜里地震那一刻,亲自体验体验地震的滋味,看看它究竟长什么样子。时至今日,堂哥彼时激动不已的神情,依然鲜活无比地活在我的记忆中。如今,我时常忆起这件事,也许它没有任何价值;也许,它仅仅是地震的一小块影子。
和人们常说的松平地震一样,堂哥的这次讲述,阉割了灾难本身的残酷和血腥,给心智尚未真正成熟的我制造出某种幻觉——地震并不可怕。这种肤浅脆弱的认知,一直持续到2008年地震。彼时,我在成都读大学,地震来临那会儿,我在学校打印室里打印完诗稿,跟藏族同学欧珠多吉走在回寝室的路上。走着走着,世界猛然摇晃起来。望着成都平原的天空,我以为飞机掉下来了呢!欧珠多吉告诉我,地震了。地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瞬间令我头皮发麻,心惊肉跳!那会儿,我压根儿不知道我的家乡,已经在这眨眼的功夫里沦为废墟,面目全非了。这天下午,我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一遍遍拨打着家人的电话,但一个也没打通。后来,有同学手机终于能上网了,得到的消息却是北川县山洪一样猛涨的伤亡数字,这些冷漠无情的伤亡数字,不断刷新着我的不安——老家平通镇和北川县桂溪镇相邻,却毫无音讯。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家乡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活跃、频发区域。地震几天之后,我赶回老家,只是,老家已经沦为废墟、面目全非了,镇上伤亡惨重。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之中,我的亲朋大多幸免于难,可是,我也没能高兴得起来。面对猛扑而来的生死和无常,我沉默了,虽然,我也很想为此写点什么,并且是带着某种使命。想归想,我却始终没有动笔。地震后那几年,国内关于地震题材的作品可谓多如牛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有积淀的文字注定不会长寿,我相信,不管怎样,早晚我都会拿起笔,为那些逝去赋形,甚至再次赋予他们生命和活力。
2011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先是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工作了大概一年时间。2013年,我回到老家,在县文化馆担任文学创作辅导员。也就是这一年,我找到了去呈现内心世界、支撑写作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断裂带”。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白色城堡》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生命的某一段时期,当他们回头审视,发现多年来被视为巧合的事,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我的写作,我笔下的“断裂带”,何尝不是如此?
在断裂带上工作生活,我接触了太多的地震幸存者,目睹、了解了许许多多和地震有关的故事和际遇。实话实说,我不是个喜欢煽情的写作者。生活就在眼皮子底下,看得见摸得着。对此,我更喜欢去冷静的观察和打量世界。
写作,是生活的另一条退路,是为了挖掘那个特定的自我,也是为了释放骨子里的悲悯。毫无疑问,我总是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动用“悲悯”这样神圣的字眼,怕招惹笑话。也许,这些都无关紧要,我必须心无旁骛的事情,就是认真去写内心体味到的那些苍凉、疼痛、孤独。
现如今,我的小说几乎都是以“断裂带”为框架,为版图,为背景。可以这样说:“断裂带,是我写作的分水岭。”因为“断裂带”,我感到我的写作终于有了方向和使命感。
V.S奈保尔在其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中写道:“我最有价值的一切都在我的书里,剩下的都尚未成形。”
在没有路标的道路上,激情与岁月并驾齐驱,我亦将继续在纸上种植梦幻,种植苍茫。因为,剩下的都尚未成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