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是世界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国内外相关成果卷帙浩繁,但较少关注人文主义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影响。由刘贵华所*的《人文主义与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一书探讨了人文主义向英国传播的过程,考察了人文主义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育思想等方面,揭示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与特征;从大学社会构成主体、大学课程内容、大学管辖权等方面,系统地考察人文主义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向读者呈现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从培养“未来的统治者”、“完美绅士”、虔诚的牧师以及增添贵族文化素养等方面,阐释大学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展示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深化了国内的人文主义研究和大学教育史研究。由刘贵华所*的《人文主义与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一书的关于人文主义思想对大学教育变革的影响以及教育变革与社会变迁相互关系的论述,具有启发意义。
刘贵华,女,1974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从事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史、英国史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理论月刊》《山西师大学报》《江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和《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曾主持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2011年获武汉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第一章 关于近代早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研究
第一节 对近代早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界定
一 近代早期英国人文主义(humanism)的同源词
二 近代早期英国人文主义(humanism)的含义
第二节 对近代早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研究
一 研究视角从著名人文主义者拓展到其他人文主义者
二 研究重点从学术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
三 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并重
第二章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文化源流
第一节 自由教育与骑士教育: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 中世纪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lion)
二 中世纪的骑士教育(chivalric education)
第二节 意大利人文主义——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起源
一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英国
二 大贵族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庇护
三 英国早期人文主义者在意大利
第三节 16世纪人文主义——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
一 建立人文主义学术社团
二 出版人文主义书籍
第三章 都铎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一节 人文主义者论教育的目的
一 培养完美的绅士
二培养虔诚的教士
第二节 人文主义者的教育计划
一 文化知识教育计划
二 体育锻炼计划
第三节 人文主义者的教学方法
一 反对体罚
二 互译法
第四节 人文主义者的教师教育思想
一 提高教师地位
二 提高教师素质
三 教师职业应该专业化
第四章 人文主义与近代早期英国大学变革
第一节 人文主义与大学社会构成主体的变化
一 从教士到世俗子弟——大学社会构成主体的变化
二 人文主义与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
三 近代早期英国大学社会构成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大学课程的变化
一 从经院主义到人文主义——大学课程的变化
二 人文主义者与大学课程的变革
三 大学课程变革的影响
第三节 人文主义与大学管辖权的转移
一 从教会到王室——大学管辖权的转移
二 人文主义与大学管辖权的转移
三 大学管辖权转移的影响
第五章 大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节 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培养了“未来的统治者”
第二节 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培养了“完美的绅士”
第三节 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培养了虔诚的牧师
第四节 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增添了贵族的文化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人文主义与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
而事实上,这些经常被体罚的人在日后往往会成为社会的精英,如成为律师、宫廷的扈从、公职人员或成功的商人等。而且,最终的事实证明,“他们比那些早年在学习上表现出很有天赋的人更聪明”。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心学生的成长,并给他们以鼓励。亨利·皮查姆甚至提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定存在着深厚的感情,(如)睿智的伊拉斯谟和维夫斯……通过倾注父亲般的感情给学生……用爱赢得学生的心和感情,(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总之,在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以令人愉悦的方式教学,即便是教学的场所——教室,也应该因此成为娱乐与快乐之家,而不是恐惧和束缚之所。
其次,人文主义者强调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针对教师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潜力的问题,阿斯堪详细分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学生天赋高,容易接受新知识,但这样的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往往不集中,容易转移注意力,很少能进行非常艰苦的学术研究;有的学生反应慢,接受知识也慢一些,但他们很有恒心。……通过对学生天性分析,阿斯堪指出教师应该据此因材施教,如让天赋高却又缺乏耐性的学生学习音乐、诗歌等,将他们培养成最杰出的诗人;而让反应稍慢、比较有毅力的学生学习演说、哲学等,将他们培养成最优秀的演说家。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应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就痛打学生,否则,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在鞭笞学生时,与其说是在纠正错误,不如说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