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向国家发出了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简称一号检察建议。本书以此建议为题,既从检察官视角讲述受害人被性侵害的悬疑故事,又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受害方与加害方两个家族中不同人物命运所折射的原生家庭的爱与疗愈、罪与罚以及女性励志成才等内容,还通过司法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顾大川因幼年事故成为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刻苦努力,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同时,在他奋斗过程中,也伴随着和恋人石萍的感情纠葛。在这一主线之外,作者塑造了不少乡村中典型的留守女人形象,展现了她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本书所收为中国古代直隶地区女诗人的文献资料,“直隶”地区范围参考清代所称,主要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本书以地域为目划分章节,按照直隶北部、东部、中部、南部排列,同一区域内以诗人生活时代先后为序。诗人籍贯以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及麦吉尔大学图书馆“明清妇女著作”数字档案与数据库为主要依据,著述以明代锺惺《名媛诗归
本辑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文学与文本”“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文学群体与创作共性”“文本形态与文学生态”“文献编纂”五部分,内容涵盖文本、文体、诗学、群体以及文献、创作心态、创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既论及文体建设与文章学意义,又关注性灵派对主题质素的省思及对诗学的推进;既阐释“七子”派创作的技法与德性
本书研究了宋代至民国近千年间闽词的发展历程,揭示了闽词关注现实的精神特质,说明了词体文学与闽人文化传统的深度结合如何催生闽词,探讨了闽人性情气质与闽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闽词地域特征,阐明了闽词之爱国传统、淑世精神以及非凡创造力的重要价值。
《冬季的旅行者》是一部诗集,收录了现代诗九十余首和古典诗一百二十余首。现代诗部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奋斗、生命、归宿等主题的思考。古典诗部分分为格律诗和古体诗,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
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苏轼在海外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力进行分层阐释,力图找到苏轼文学西传的相关规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构建较为完整的苏轼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图景。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和传播为典型案例,探索以苏轼文学作品为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九罭》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毛诗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本书辑录中国、日本、韩国现存唐至清代《诗经》注释和研究著作近二百种,从中梳理出《诗经·豳风·九罭》篇的
《汉赋篇名分歧考辨别》对203篇456例汉赋篇名分歧展开考辨,并总结异名为六类:据文命篇、简全差异、因体命篇、换词命篇、字形差异、避讳。误名考辨为五类:乱、讹、倒、脱、衍。另附汉赋作者姓名分歧、赋著作权分歧、其他体裁作品归属汉赋考辨。经考辨得出:一赋多名是汉赋流传过程中的常态,只认定一个篇名正确而其他均错误的观念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