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东北抗联文学综论、作家作品研究和经典文本解读三个方面梳理了历时90年的东北抗联文学创作概况和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总结了东北抗联纪实文学的创作特点是以“真实性”为精神内核呈现出近历史真实的整体趋向,对于被忽视的东北抗联儿童文学创作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出其重要价值;最后,书稿对《音乐会》《密林火
本书梳理了中国现代径渭繁多的文学流派,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问题小说”、“沉沦文学”、“湖畔诗人”、语丝社、新月派、左联等等。本书主体分为三编,第一编“从一种选择到多种选择”,介绍了现代文学由《新青年》肇始的多样的文学流派;第二编“文学流派的立体交叉”,梳理了这些流派中的一些重点流派如何互相关联、渗透、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体,以中西方文学思潮互动与博弈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厘清其发展脉络,明确其完整谱系。本书采用文献辨析法、文本细读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分析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一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学创
伴随着当代文学史书写取得实绩,当代文学史研究也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书从话语层面切入,全面、系统整理中国当代文学素材,重绘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学史书写的史实图景,对未来的文学史书写与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不同的文学史观,影响着不同文学史研究的话语,本书对文学史和文学史观进行系统化分析,极具理论价值。
本书是著者多年新文学研究成果的汇编,主题是挖掘百年中国新文学历史演变的基本问题。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过程之所以值得我们一再重述和审视,就是因为人们太容易遗忘,又因为遗忘而常常不自觉地自蹈虚无主义的覆辙,历史的教训总是被我们抛之脑后。“反抗虚无”就是铭记过往,警示后人。本书分“现代性”“国与族”“地方”“文献”四个专题编列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流行已久的一个名词,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传统中,并无“古文运动”这一说法,“古文运动”概念其实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个建构。这一建构,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之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是“文学运动”这一现代观念的最早体现;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种新、旧文学立场之
明初历史事件频繁发生,永乐年间有靖难、北征和迁都三个核心事件,其间还有因太子朱高炽与皇子朱高煦权力斗争引发的政治风波。这些事件成为研究永乐时期历史事件与文学关系无法绕开的节点。本书从永乐时期靖难、北征和迁都三个历史事件出发,考察中央官员及相关人员的人生轨迹、文学创作与心态书写,在此基础上审视永乐时期历史事件对明初文坛格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复的、多面多层的,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前夕,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规约与内在自守坚持的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是一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通史著作,是在作者的《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史丛书·比较文学研究》(与乐黛云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的基础上扩写而成。全书将史学、文献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评述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