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人文学教育的文学教育必须确立起其生命教育方向,换言之,文学教育与社会个体的生命成长存在密切的内在勾连。这一教育主张的确立与著作者的主导性文学观念--文学是一种生命的评价形式--的明确是协调一致的。践行和深化这一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文学理论课程创新建设的两个维度:一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是开展育人实践。育人实践包括
本书收录《汉语文学的文体意识及文体互渗》《儒家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影响》《韵外之致:一种汉语诗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别尔嘉耶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章。
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才开始走出误区。特别是全方位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随着文艺审美创作的繁荣,中外文化交流的迅速展开,以文艺审美创作活动为理论核心的中国文艺美学才获得新的发展,大量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美学观念和方法才得以介绍和引进。同时,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西方美学的一般了解,已经意识到西方美学的困囿和局限,从而开始回过头来
本专著选取晚清特点*为突出、案例*为丰富的时段对1898-1908年间翻译文学实践中的变化痕迹进行研究,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交织中,研究作为一个动态整体的晚清翻译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深度分析晚清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转型和现代风格形成中的建构和解构作用。
本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集刊,每年2期,每期20-24篇文章,已出25期。此为首次拿到我社出版。本刊刊发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言文学论著。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刊关注学术前沿的精品成果,注重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或原始性资料,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
《思想的面相(聂运伟自选集)》收录了作者30余篇学术论文、随笔。主要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海内外数位学者的学术访谈,涉及思想史、史学、哲学、美学、文化学、伦理学等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视域集中审视了百年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路径和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重建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美学理论研究与文学评论,既有知识学层面的学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是该系列中的第三本,是首都师范大学文艺中学科的2015年度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节选集成。《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5)》所遴选文章涉及电影文化、乡村教师肜象、粉丝文化、码克思主义传播、唐诗和明诗、礼乐观念等领域,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思考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点面结合,中外比较,从
《中国叙事学》将中国的叙事传统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进行考量,而且以此为课程的切入点,再慢慢地引入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性文体明清奇书文体,再对奇书文体的代表著作进行细读分析。对叙事学、比较文学感兴趣,又或者对《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作品阐释有疑惑的读者,相信都可以在这本小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找
本书是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之一种。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认为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它所应植根并皈依的文学实践世界,成为孤寂、“自在”的理论王国,导致话语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区隔。据此前提,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
文艺思维包括文学思维学与艺术思维学,是基于业已成熟的文艺心理学专门研究与探索文学艺术创作心理与思维文化现象的独立人文学科。本书从文艺思维概念、思维学历史、思维学类型、思维学形式、思维学发展五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形象地进行论述。尤其是颇为关注传统与现代文艺思维理论指导下的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评论三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