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选取晚清特点*为突出、案例*为丰富的时段对1898-1908年间翻译文学实践中的变化痕迹进行研究,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交织中,研究作为一个动态整体的晚清翻译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深度分析晚清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转型和现代风格形成中的建构和解构作用。
张静,19901994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外语部,学士;19982001年,山西大学外语学院,硕士;20072011年,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1994年6月至今,太原学院外语部,副教授。参与多项省级十一五十二五教研课题;在《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绪论
为什么是18981908
理论支撑
概念的厘清
第一章翻译实践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在知识扩充和权力牵制中递进衍变
第二节现代知识教化的获得
第三节个案分析:以王韬、陈季同、林纾为例
第二章译者心态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寻求新的社会资本以启蒙教化
第二节寻求新的文化资本以改国人知识结构
第三节寻求新的经济资本,偏重译者个体行为
第四节个案分析:以《天演论》《域外小说集》《迦因小传》为例
第三章读者构成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晚清域外文学的读者产生的原因和构成上的渐变
第二节译者、读者和文学翻译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个案分析:以《国闻报》《新小说》和《月月小说》为例
第四章译语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文言:初期译者和读者共同的选择
第二节白话、文言:高峰期的对立
第三节同源异用
第四节个案分析:以传教士、周桂笙、包天笑为例
第五章审美心理的变相分析
第一节转变的条件
第二节从政治审美到诗学追求再到多元并存
第三节再论晚清文学俗化的价值
第四节在翻译文学锋芒下被忽略的俗化审美体验
第五节以梁启超、徐念慈、包天笑为例
第六章翻译文学的归属
第一节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的争论
第二节翻译文学的非独立性和滑动形式
第七章后殖民理论在晚清翻译文学研究中的误用
第一节后殖民理论和它对晚清文学翻译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第二节后殖民理论的误用和晚清文学翻译的真实本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