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是沿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港城关系不仅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沿海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城关系研究核心是港口与城市发展在特定、不同尺度时空背景下的空间经济关系。全书紧密围绕港口城市严生、发展、演化的逻辑主线,将港口及其城市的区位生成、空间生产、港口城市
总漕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的简称,是明代总管漕运的**文官。本书重点关注明代总漕的形成、总漕群体特征、总漕与其他机构的关系及其体制演变、总漕学术思想等问题,并结合个案探讨,对明代总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于推进明代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很大的航运企业,其发展历程在同期著名媒体《申报》中有较多记录。本书精选晚清时期《申报》关于轮船招商局经营管理、业务拓展以及内外关系的评论、消息与广告等,分类编排,校勘注解,旨在检视主流媒介视阈中的大企业形象。从而为招商局史和中国企业史研究发掘新的史料资源。全书分为“产业与经营”、“社会关系”与“综台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海运经济地理的特点。书中以地域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依据船、港、线、货之间的关系构筑教材框架,阐述世界各大洲、重要海运国家与地区的影响经济的条件、经贸特点、海运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介绍具有重要航运意义的海域、海峡、运河、港口、航线,并论述了国际贸易格局与世界海运经济地理格局的现状与未来发
《海盗共和国:骷髅旗飘扬、民主之火燃起的海盗黄金年代》以四位海盗人物的生平为主轴,生动再现了被称为海盗黄金十年(1715~1725)的历史场景;作者试图重新建构殖民地平民百姓眼中的海盗形象及其与美国革命的关系。
近代上海城市的演变,与港口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的相关性一直被关注,并在对外贸易等方面有不少相关的研究,但这些成果多属定性的泛论,或仅关注于对史实的考据,未能上升到理论范式的高度,缺乏对"港-城"关系的深入探讨。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对近代上海的港城关系(1843~1937)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在界定城市、港口地理空间的基础
本书基于多空间层次、多作用维度相结合的视角,从区域尺度、港市尺度和港区尺度对港口发展、港-城经济与空间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体现网络、流和相互依存等全球化历史路线。海陆向物流网络整合深刻地影响着港口空间组织,港口、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更趋复杂。庄佩君专著的《海运物流与港口城市-区域发展》通过物流管理和城市科学的融合性探索,构建海运物流空间组织和港口城市一区域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分析港口海运物流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