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盘江流域是夜郎牂牁的核心地带,也是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神秘而贫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时,针对此区石漠化严重,破碎的岩溶地貌,脆弱的生态环境,远远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的承载能力,直接宣布黔西南州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贫困宣战,激起盘江的浪浪春潮,用智慧与胆略改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断言,书写了
唐诗、宋词、元曲……充满中华文化之美。一篇篇佳作究竟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诗词中又流露着哪些动人的情绪?让我们一起用Q萌可爱的手绘线描插画再现超越时光的作品,从绘画的角度品味诗词,感受别样的诗情画意吧。 本书是一本以中国古诗词为主题的Q萌插画绘,精选28首古诗词,用线描插画的形式展示了Q萌的古风人物和场景,让读者在学习古
小说以普通农民子弟耿守心的成长为主线,生动记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耿守心、王小红、耿守平、张桂兰、史宜春、代又生等一大批普通农民子弟,在基层党组织、老师、家长及乡亲们的辛勤教导、哺育、关怀下,牢记"初心根本,不懈追逐人生梦想,虽历经艰难困苦,却能不断走向进步和成熟的发人深省、激人奋进的曲折故事。小说主要塑造了以大队党
本书是作者创作近二十年的散文成果结晶。它以作者乡居多年的生活轨迹为源头,通过作者对生活、人情、行旅、生灵、悦读的体察、感悟和记录,来展现身边小世界的丰富、悲欢和温情,留下一辈人活过、爱过、追求过的履痕,留下万物有灵且美的光影。往昔的一切都已离人们或正在离人们而去,但记忆之河,却像涓涓清流,永远在人们的心田和笔端流淌。作
《乐府学》第26辑由15篇学术论文、2篇研究综述和1篇书评组成。涵盖乐府的礼乐探讨、文献考订、文学研究及诗学研究诸方面。其中《蔡邕汉乐四品论与汉代乐府的谱系建构》一文从蔡邕《礼乐志》对汉乐“四品”的论述中,分析其在乐府谱系建构中的意义。《陈旸〈乐书〉与“乐统”的建构》通过对《乐书》的编撰线索、结构安排及资料取舍展开讨论
本书以人生观为切入点,在文学审美现代性维度下对1920年代梁启超文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具体从五部分进行集中阐释。第一部分:总论。第二部分:合理人生观确立。第三部分:文学观念审美现代性的生成。第四部分: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文学教育思想。第五部分:文学教育思想的价值启思。
本研究以教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为指导,采用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维方式,分析了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主要内容与表演形式;运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了解蒙古民族的群体特征以及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现有史诗艺术形式中掌握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对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的认知
本书是好文章书系中的一部,本书由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念兹在兹的山河游历、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诚恳真挚的祖国礼赞等内容组成,简单的文字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真挚的情感跃然于纸上。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形成的书稿,文章的作者在平凡中用笔记录人生的点点滴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写手或作家,他们热爱书写,用真心、真情
本书收集了作家姚家明近年来创作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这些小说选材广泛,手法灵活,有不少篇目读后具有震耳发聩的艺术效果,堪称名篇佳作。这是作者近年来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收获。熟练的小说创作技巧,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使他的小说具有了非凡的深度和高度。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流行已久的一个名词,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传统中,并无“古文运动”这一说法,“古文运动”概念其实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个建构。这一建构,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之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是“文学运动”这一现代观念的最早体现;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种新、旧文学立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