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黑龙江干流堤防建设干扰区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河流堤防建设干扰区的概念,识别了干扰方式与作用机理。从土地、生态、景观三个层次构建指标评价模型,利用3S技术及多种评价方法对干扰前后的生态受损程度进行评价,建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确定土地复垦方向。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归纳提炼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基于数学模型
本书以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河床底质资料、卫星遥感资料、水文泥沙资料及特殊洪水资料等,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和机理实验,探讨分析赣江下游河道历史演变特性、三角洲水道成因和延伸发展特性、赣江尾闾整治工程效果等,揭示了赣江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水道分流、滩槽冲淤、水道重整及三角洲形态演变等机理和规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区科学考察的总结性评估报告,系统评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事件。全书共5章,包括冰崩堵江事件的发生时间、特征、过程和原因;冰崩灾害发生的自然和历史背景;灾区气候变暖、土地资源、地质活动、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居民收入等风险分析;村庄建设限制因素及拟迁村庄
本书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膨胀土岸坡和堤坝渗透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全书围绕膨胀土地区岸坡和堤坝滑坡渗透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技术难题,对国内外膨胀土岸坡和堤坝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对膨胀土工程结构特性、工程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以及水体渗透滑动过程中土体地球物理性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概化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的研究。《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于河段尺度的河床演变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研发一维水沙耦合模型与基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直接关系防洪安全、航道畅通、涉水工程运行安全、岸线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诸多方面,影响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历来是长江治理与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系统介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对生态河道堤防以及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如生态水利设计与应急技术、利用植物进行河道治理的技术、堤坝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等等。此外,本书还以长江为例,分析了河流河道治理中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从一定程度上讲,本书对河道堤防建设的生态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书论述全面、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受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其他干支流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三峡大坝出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径流过程有所坦化,洪峰流量削减明显,枯水期流量增加显著,下泄的泥沙量减幅超过90%。这些变化影响长江中下游弯曲分汊河道的演变过程,进而可能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道安全、岸线利用与保护等产生影响。《三峡水库下游弯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关于黄河水沙调控与河道生态治理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经分类汇集,汇编成书。内容包括黄河水沙特性研究、水库异重流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与潼关高程研究、水沙调控研究、黄河下游生态治理
本书以黄河下游为重点,总结黄河河道整治的实践经验。介绍黄河下游地质、古地理环境,早期黄河、黄淮海平原古水系变化,历史上的决口、改道及河道变迁,洪水灾害,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黄河来水来沙概况;汇集河势演变资料,分析不同河段的河势演变过程,研究河势演变规律及畸形河势;概述河道演变的基本特点,记述不同时段、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