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当代四川作家的边地书写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学视野下考察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剖析边地在接受现代文明时的犹疑彷徨。本书聚焦“传统依恋”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纠缠现象,通过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边地文化现象管窥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本书讲述了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出生在农民家庭,自幼上进好学,中年入仕,一生大多数时间在州郡任地方官,他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所到之处皆有政绩。1079年,文同授命赴任湖州途中,在陈州病逝。文同一生清廉,书画双绝,令人敬重。
本书由卢曼的系统论出发,考察德国汉学家自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演化情形。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相当于一个自主的功能系统,按照自身程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也将“文学中国”建构成一个共同演化的意义世界。本书力图从德国内部视角去描述这一系统的总体运作,从元理论层面去观察它对中国文学材料的选择、加工程序,以及融入更大的西方知
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对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以先锋派小说创作出道,通过《活着》走向世界。他的小说不断地展现出对人性的思考,对命运的叩问,对生存和存在的探索,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而这正是今天我们读余华的意义所在。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他出身贫寒,却登上艺术的荣誉殿堂;他是文学大师,却不忘对穷人的关照。今天为什么读老舍?为的便是在充满同情的叙事中欣赏他那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是《小麻雀》开启了中国孩子的童蒙年代,是《我的母亲》让中国的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本书围绕老舍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讲述老舍的创作与人生故事。老舍是北京的,是
说起沈从文,免不了提到他的《边城》,提到翠翠、茶峒、湘西、凤凰……他的作品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他用唯美的视角筑起湘西山隅水乡“人性美”的世界,赢得了各界读者的认同。今天我们读沈从文,不但要读他的作品,还要读他的人生,读他充满人性美的边城世界。
人间浮萍:今天如何读萧红(今天如何读经典)
19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诗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诗作,但哪些诗作可以称为名篇仍充满争议,而且显然在可见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类争议,那么对本书来说,所谓“名篇”应该是将来时的。书中收录的细读文章多数专为本书而作,但也包括少数旧作。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诗作的思想、艺术和感情,多有独得之见。在批评的显微镜下,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深厚的感情叙述难忘的小学生活,怀念那么多善解人意、博学多才的老师。人生如有起跑线,它在哪里?作者在这本书里,以自己所读六所小学的亲身经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书中讲述的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都在解读“起跑线”如何变成“金色的起跑线”这个难题,答案就在书中。
本书收录了诗人近年来创作的一百五十余首儿童诗作品,部分作品曾在各大报刊发表。作者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充满童真、童趣的眼光看待世界,作品既讴歌自然万物,也讲述生活况味,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摹孩子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诗歌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然而直接的情绪,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诗歌形式不受古体诗格式的束缚,真诚而灵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