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如果回不了家,就抬头看看月亮
发布者:网上馆配会 发布时间:2020/9/30
邀月、问月、揽月、思月,对于古人来说,月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尤其是有关思念与故乡。 明月陪伴了一个个忧愁多思的灵魂,也照亮了一篇篇唐诗宋词。 被誉为“今日玄奘”的李振华携夫人丁慧琴驾车开启了一场“唐诗宋词之旅”,去追寻古代文人骚客的足迹。 历时半年,他们顶风冒雨行驶两万三千多公里,走过二十一个省市,完成了对100首唐诗、100首宋词诞生地的探访与考察,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去看看唐诗诞生的地方》和《去看看宋词诞生的地方》。 秋意渐浓,佳节临近,让我们翻开这版特殊的唐诗宋词,去看看那些古往今来的明月与离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丙辰中秋,那一天密州的月亮很美。 这一夜在超然台上,守着当空皓月和遍地银辉,苏轼通宵畅饮,酩酊大醉。 他想起自己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更想起已经七年没有见面的胞弟苏辙,心中百感交集,趁着醉意挥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九百多年后,这座由苏轼主持修建的超然台已然重建翻修数次。进入城墙尽头的角楼,会看到通往台顶的通道,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走,台顶便是仰苏堂。 仰苏堂里布置得古香古色,墙壁上悬挂着苏轼的这一首《水调歌头》,仿制的八仙桌、木椅,都似在静默回忆着当年那个酣醉的月夜。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楼下中厅那“明月几时有”的动画场景,置身这里,仿佛还能听到苏轼他们喝酒、劝酒的吵闹声,仿佛还能看到那个满绪愁思的灵魂伴月起舞。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属于孟浩然的月亮一如秋天的江水一般清冷。孟浩然生在盛唐,一度有心入仕,但经历一番困顿、痛苦与失望之后,他毅然致仕归隐。这次他再度离乡漫游吴越。 一天,他撑着一条小船漂流在建德江上,旅途疲惫舟泊暮宿。他站在水边,望着空旷的天野和冷冷的江面,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只有清清江水中映出的明月与他相伴。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这是离人才懂的愁绪。
如今,建德江畔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这里有千岛浮翠、白沙奇雾、灵栖洞天还有七里扬帆,人来人往的热闹欢乐中已经难以寻觅到孟浩然的孤独郁结。然而千岛湖深达百余米,当湖底低温水流从大坝底层流出汇入建德江中时,强烈的温差氤氲出或浓或淡的白雾,弥漫在江面,青山和渔船若隐若现。在这一片恍若仙境的清凉天地中举目远眺,朦朦胧胧中似乎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秋暮。千年时间足够发生很多沧海桑田的变化,眼前所见之景与古人感怀之处或许仅仅成为地理上重合的两个坐标,思维和对认知上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身在现代的我们也会对身边所遇之景产生诗意的想象,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消解了相当一部分属于古人的好奇心和神秘感。 比如我们不会再好奇“明月几时有”,我们更多在自然季候的角度去解释“野旷天低树”,甚至“我欲乘风归去”也不仅仅只存在于想法。然而有些属于文化和传统的因子依旧沿着血脉传递下来。 秋意渐浓,望着天边一轮圆月,感受到风中渐起的凉意,没来由就是会想念起远方那个叫做“家乡”的避风港。 历朝历代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中,对诗词的诞生地、诗词中的描写地,都是客观的简述或想象中的绘图,传递给读者的只是虚无缥缈的想象,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去看看唐诗诞生的地方》《去看看宋词诞生的地方》这两本书与众不同之处,是记录下了千年之后这里发生的变化,以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一幅幅真实拍摄的照片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名诗佳句就诞生于此,唐诗宋词描绘的意境就来源于此。 当然,本文仅仅选取了其中有关秋月的篇章进行介绍。在这两本书中春去秋来、日出日落,四时之景皆全,并且时而临江循迹,时而登高望远。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追逐诗和远方,而这两本书是对“心之所向”极大程度上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