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本书稿共分导论和七章主要内容,在全面考察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涉及列宁民族文化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等方面,并介绍了列宁知识分子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此外,本书总结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启示,强调了列宁文化思想的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英雄人物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采用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了英雄人物与事迹所承载的英雄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分析了英雄人物及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亲缘契合,提出英雄人物与事迹是“具象”的、“行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阐析了英雄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本书是马克思的一部早期文稿,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一部“种子式”的经典著作,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胚胎和萌芽,以人的解放为主题全景式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形象的最初蓝图。本书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度的解读,着重阐明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
本书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地上发表的讲话,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本书为《政治哲学论丛》第4辑,主编为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主要介绍欧陆学者关于政治哲学相关主题的深度理论思考及其现实发展问题。分别从“商谈伦理和承认理论”“生命政治学的批判”“友爱的共同体”等三个部分来呈现欧陆政治哲学的不同流派思想,一方面还原欧陆政治哲学的初始研究,另一方面也为政治哲学的不同视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平
本书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时,致力于梳理概念群,揭示从单一技术走向复合技术,并以现代信息技术群的组合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不仅诠释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连接、断连、再连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对工人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关注,制定了对经济范畴在历史与结构双重维度上进行社会形式溯源的方法论方案。马克思以货币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锚定价值形式分析框架,内在必然性地将价值范畴还原到一定社会形式下的劳动,不仅实现了范畴形式与内容、思维形式与客观社会形式的统一,而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