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现代阐释》为田旭东、黄留珠、周天游、周伟洲、杜文玉、侯甬坚、李令福、付粉鸽、商国君、周淑萍、刘学智、刘生良、丁为祥、郭迎春、党怀兴、胡安顺等十六位知名文化学者的演讲录。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分专题阐述了陕西十三朝古都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探求历史上王朝兴衰的原因,视角独特;二是分专题解读了《十三经
江南文化历史久远、根系发达,是长江文化的核心板块之一,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二分尘土:江南人文空间的城镇与村落》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翔实的实地调研基础上,一方面,从文学视角勾勒出古代江南城市与乡村概貌,从江南城市发展重要的交通要道——江南运河对江南城市规划的影响,江南主要的文学意象——杭州西湖对江南城市精神的浸
《中国社会与文化(英文注释)》是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基础课教材,本教材融合了“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等重要内容,适于专科和本科阶段各专业学生使用。为方便留学生阅读和学习,本教材每一节之后都配有生词表,并用中英文注解一些较难理解的名词、用语、历史事件等;每章之后还设置了多种题型的练习题。
《同光之际的地方社会与政治》首次披露了张荫桓在同治及光绪年间寄给赵新、赵世曾和刘传桢的书札共52封,计二百多开。这批信札写于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元年(1875),披露了张荫桓早年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串联起诸多人物(阎敬铭、丁宝桢、李翰章、裕禄、曾国荃等)与事件(捻军起义、筹办海防、济南教案、山
本书分七个部分,绪论总述了厦门的地理、气候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以及厦门因之而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特征;第一至第三章,以时间为轴线,探讨了厦门自宋至民国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兴盛和变迁;第四至第六章,重点讲述厦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东北亚、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并普及厦门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本书分上、下两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册内容涵盖汉字、书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棋艺、诗词与小说、建筑艺术、饮食文化、服装艺术、武术与体育、民间艺术等;下册内容涵盖人文思想、价值准则、古代教育、科举制度、人文地理、科
本书以清代乡镇志书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一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名目与数量,二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发展历程,三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的版本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四是关于清代乡镇志书编纂研究。
“离别”东南-(:一个汉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总是把党史国史并提,而且多次强调要加强国史学习,正确认识国史,汲取国史经验,还就如何正确认识国史和总结国史经验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一历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这一历史的编研。本书作者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的学习,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