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历届“中国新闻奖”(1979—2022年)通讯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结合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符号学与美学等相关理论,旨在探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新闻通讯作品叙事话语的演变特征、外在动因及发展趋势。本书为构建具有本土范式的中国新闻叙事学理论体系,以及参与全球新闻叙事学的理论秩序和制
“归来作家”指在“新时期”重新恢复创作权利的一批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被文学史划入这一群体的作家主要有王蒙、从维熙、高晓声、陆文夫、张贤亮等人。他们复出之后的作品,较为集中地以个人与社会的历史记忆作为题材。历史亲历者的身份,使得他们自觉地从个人经历中寻找素材。可以说,他们不同于前后时代作家的区别性特征,就是其小说强烈的
本书以中国佛道儒三教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本土宗教融合、并存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以“怪异”思想为内核的文学、历史文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说话、物语、史传与古记录等平安时代汉文日记。围绕平安朝怪异文学的“何为怪异”“为何怪异”“如何怪异”以及“‘怪异’文学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意义如何”,一共四个层面的
《民国报人作家王钝根研究》一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通过民国报人作家王钝根的文学生涯“个案”来观察1911年以来旧文学的发展状况,以民国文坛网络中的一个点来考述旧式文人创作的情况,考述他们对以往文学传统的继承以及对新文学的吸收和接纳程度。书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民初报人王钝根的生平考述、“旧派文学”
自201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每年年初在北京发布《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报告以网络文学内容创作和改编市场现状为蓝本,从时代定位、行业趋势、IP产业、版权保护、网文出海、人工智能等层面,完整呈现了我国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各项趋势。至2024年,这份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五年,五年以来报告以其数据的翔实性
这是一部诗集。收录了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游历各国之诗文,在诗歌艺术和文化鉴赏方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歌总共分为“第一辑/爱一切复杂如圣书”,“第二辑/仰众神有光“,“第三辑/致远方至大的风景”,“第四辑/它的名字”,以一种从古今中外诗歌传统中取精用宏的新诗笔法,汇聚成其自有的典雅雍容抒情形式。在汪教授的游历年轮中,这些诗
散文集《大地上的稻香》由近20篇文章组成,题材包涵生命感悟、情感体验、文化视线。作者从不同视角写真情,写真性;重人性,重自主;对往事进行追溯,对自然进行抒怀,对人生进行思考。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叙事散文、文化散文和哲理性散文。
毕飞宇、格非、徐则臣等江苏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鲁敏等江苏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并且随着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高晓声文学奖等重量级文学奖项的设立,江苏当代小说创作成果丰硕、蔚为大观,却未在当下的文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本书以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周梅森、储福金、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格非、叶兆言、苏童、毕飞宇、韩东、
《马厩岛》是作者阔别多年后带来的全新中短篇小说,收录了他最近创作的十三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曾发表于国内重量级文学期刊上,受到广泛好评。作者的笔触深入人物的肌理,其作品以描写暗自神伤的小人物居多,文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却丝毫不让人感到陈旧乏味,其真挚的书写也容易唤起当下人的情感共鸣。《制琴师》中塑造了一个上海老头作为精神启
书名为《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镜”是指本书试图对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真相进行忠实的勾勒与呈现,“针”是指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态度介入新世纪文学创作、批评和现场,针砭问题与局限。本书是“80后”青年批评家沈杏培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题研究成果,围绕新世纪20年中国文坛中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重要作家与典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