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本书分十六章来梳理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图,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道教、中国的佛教、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代学术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转型等内容。本书旨在帮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
我国濒临大海,远在古代,就和海外诸国有了交往。四海皆兄弟是我们崇高博大的胸怀,把我们的文化通过海洋传向远方使我们古代哲人的善良愿望。对于海上的交通,我们的人民很早就进行了探索。本书就文化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通过海洋和各国进行交流的情况。着重介绍了有关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珠宝、花卉、珍禽异兽以及各国人民的生活习
本书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为核心,收录了作者本人撰写的相关回忆、随笔、演讲、访谈和论文等,反映了张西平教授在汉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思考与随想感悟。全书整体分为“师友情缘”“游心之语”“师生之谊”“学术访谈”和“汉学探源”五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作者的学问历程、学术交往以及教学感悟、研究工作等方面的点滴事情。
《理雅各文集》第2卷辑录了由理雅各译注的《中国圣书(二)》《易经》。该书采用英国学者马克斯·缪勒(FriedrichMaxMüller)主编的《东方圣书》第16卷的英文影印本,于1882年出版。其中理雅各所撰序言和导论及费乐仁(LaurenF.Pfister)撰写的导读,均译成中文,收入本卷。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外部世界往来密切,特别是与南亚地区,因为文化、商贸、交通等关系,官方和民间联系格外紧密,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史,积累了很多史料。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与南亚相互交往的历史,在文献层面上总结了中国古代正史、笔记、游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还把目光扩展到考古学等方面;在学术史层面回顾了古代到20世纪中国人的南亚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是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0年。该刊创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确: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创刊以来,本刊坚持这一宗旨,坚持为国家实施文化战略政策服务,贯彻严谨、笃实的学术作风,矢志不懈地努力将本刊打造成为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本刊立足古
2018年9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生活与制度:中国社会史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为了集中展示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书以会议论文为主共收文13篇。依据文章的内容及所论的历史时期大致分为四组:第一组侧重唐宋时期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探讨;第二组主要从礼法制度实践与民间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时段为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
本书是“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系列三)”中的一本,以“从传统走向现代”为价值取向,通过“从传统观照现代,从现代反思传统”的双向探讨,展示了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观点。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传统文化篇”,深入剖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讨其评价标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滋养。同时,阐述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九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
通过鲜活案例的剖析和历史脉络的梳理,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生动细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文化现象,厘清文化观念,发掘文化基因,研究发展规律,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中国文化通识教材,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展开,每章节含有一个具体的文化问题。同时,为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