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史记》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当代《史记》研究的翘楚张大可教授导读、注释和翻译。本书特点是对《史记》作了全新的技术处理,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注释部分对分段、标点重新疏理体例创新;译文部分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本书序言及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张大可教授《史记全本全注全译》终极版!本书在《史记》全本原文基础上,增加了绪论、题解、注释、译文和段意,五体具备!
◆《史记》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50年时间磨炼之作,轻松读懂3000年历史风云。
◆阅读体验:全本无删减,注释简洁明快,译文优美准确,力求雅、信、达!
◆《史记十表》完整收录,原书倒排文字原样保留。
◆解读到位:篇篇有题解,解题与提要相结合,交代《史记》每一篇主旨;段段有大义,每一结构段均概括段意,了解每段所含深刻道理。
◆生僻字有注音,通假字有注释,是初、高中生提高古文阅读水平的学习助手。
◆知识扩展:72幅人物活动与历史事件示意图,《史记》人情地理形势一目了然。
本书为《史记》全本注 译,打破了传统注疏只着重 疏解原文字面意义的微观研 究,使读者知其一、不知其 二的局限。解读《史记》思 想内涵,使读者在更高境界 感悟深厚的历史内容,即所 谓知其二也。有鉴于此,本 书注译,在传统注疏中注入 了宏观思想内容,即将宏观 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创 造了一种新体例,以反映今 日的时代思想与今日的研究 方法,体现了时代性。本书 旨在既要让读者能读懂原文 ,还要让读者明白司马迁一 家之言的宗旨,了解《史记 》的总体结构和作者的历史 观。为此,本书注译体例, 即凡例,主旨六项如下。 (1)序论司马迁和《史 记》评介。总体评述司马迁 其人其书,对《史记》全书 结构、撰述宗旨、史学和文 学艺术,进行系统阐释,全 方位展现《史记》一书的宏 观内容。 (2)五体说明对《史记 》五体特点以及篇目系统做 简明概说,置于五体篇目之 前,揭示《史记》编纂学。
(3)题解置于每篇注译 之前,将解题与提要结合起 来,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 释篇题、介绍传主、揭示篇 旨、表达作者意向。
(4)注释用现今白话语 言疏通原文语意为旨归,音 、义、人物、地理、职官、 典章制度、历史掌故,均简 洁明快地解读,一般不作引 证,歧义只注一说。为求通 达,难句以串释做注。新注 特点突出一个字“简”,即注 文简洁明快。以传统注疏最 为烦琐的地名为例,不仅所 有地名一一做注,而且有沿 革、辖区范围等内容,当然 这些也是很重要的历史内容 ,但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内 容枝蔓,喧宾夺主,而对于 专业读者又远远不够。本书 新注地名,凡古代政区只注 某级政区治所在今地的准确 方位即可,一律不注沿革、 辖区范围,以省篇幅,以防 枝蔓。指称人名中所包含的 地名,如“条侯”“绛侯”“临 汝侯”等中的“条”“绛”“临汝” 等地名,除传主外,一律不 出注。其他项目类推。例如 职官,只简注其品位、职掌 ,不详注其秩禄沿革。各篇 之间的简注自成单元,必要 的重出条目一般不注互见, 以省读者翻检之劳。重出条 目,因行文有具体的语言环 境,详略不必求同,但释文 不能有抵牾。
(5)语译每篇注释之后 附全篇语译,使读者对全篇 内容有一个贯通的回顾,以 提升读者的感悟。语译中按 结构段落概括段意,给读者 提示本篇内容宗旨,帮助阅 读参考。
(6)技术处理本书行文 采用精善读本金陵书局张文 虎校本为底本,与中华书局 点校本对照,做了全新的技 术处理。行文的断句、分段 有所调整,个别错讹字做了 纠正。增加了结构段的划分 ,括注段意置入译文中。司 马迁原著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字,今本《史记》约五十六 万字,杂有褚少孙补以及窜 附四万余字。为求索司马迁 原著之真,本书对《史记》 全文分辨真伪,应用现代排 版技术进行甄别处理。《史 记》全书原文用宋体,正文 中司马迁引用的完整文献用 仿宋,对补缺文字考订资料 来源者,视同司马迁引用, 仿宋。考订为司马迁附记, 亦仿宋。对褚少孙补及增窜 用楷体。好事者补**四篇 ,《孝武本纪》摘自《封禅 书》,用楷体,《礼〉《乐 》《律》三书序文排宋体, 正文为引用资料排仿宋。本 书附录二《断限与残缺及续 补窜附考辨》提供这一技术 处理的依据。这样,既完整 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 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以供 学术界研究。书后五个附录 ,有助于阅读全书,是宏观 内容的组成部分。
全书行文采用简体规范 字横行排版,以利阅读。对 于异体字、旧字形等,直接 以规范简化字取代。
本书七十二幅人物活动 与历史事件位置示意图为南 京三江学院许盘清先生纷制 ,借此出版,以示谢忱!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大可是我国当代《史记》研究的翘楚,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论文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通解》《中国文献学》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全本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为高校教材。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作者有六种学术论著获得省部级优秀图书奖,《中国历史文选》于2008年获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一 十二本纪
凡例
序论 司马迁和《史记》评介
《史记》十二本纪说明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二 十表
《史记》十表说明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已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三 八书
《史记》八书说明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四 三十世家(一)
《史记》三十世家说明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五 三十世家(二)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六 七十列传(一)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七 七十列传(二)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八 七十列传(三)
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第五十六
卷—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九 七十列传(四)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