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文人开始关注犹太人,尤其是在中国的犹太人,但对于犹太宗教和哲学的学理研究甚少,对于犹太教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更鲜有问津。本书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之异同以及现代犹太教的转型给予中国文化建设借鉴意义等问题,阐述了近现代以来的犹太人是如何处理民族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这三对矛盾关
本书全数收录了截至2018年底的全球世界遗产内容,包括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167个国家或地区,共1092处世界遗产(分为845处文化遗产、209处自然遗产、38处综合遗产)。这1092处世界遗产,集合了令人向往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古埃及、古罗马,还有世界上让人惊叹的一流建筑、仿佛侏罗纪世界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缤
备受赞誉的历史学家哈鲁图尼恩研究了现代性的三个产物:日常当下和社会科学学科,如区域研究。日常是社会生活的共同空间,将习俗、规范和习惯所形成的文化惯例纳入其中,是现代虚构作品与哲学的主题。哈鲁图尼恩通过对比日本和欧洲对日常生活的反思,探讨欧美以外地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是相同的这一普遍观念的不合理之处。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欧
《儒家文化的困境》是萧功秦先生的代表作、成名作。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战争,先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总体来说,咸丰之后,士大夫才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并在不断认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由此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其中也充满了矛盾,所以也就有了天津教案和庚子国变,而这恰恰是士大夫儒家文化的
本书列举了人类历史上20多个由简单社会进化到相对复杂的社会后终走向崩溃的案例,并回顾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些崩溃现象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通过对社会政治复杂化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罗马文明、玛雅文明、查科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详细研究,有力地论证了制约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终导致其崩溃的瓶颈边际回报递减法则。作者用该
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为视角切入,针对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哪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影响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哪些优势等现实关切问题进行精准解答,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价值,是深入理解人类文明
《斯巴达史》用具有冲击力的文字和画面记录斯巴达城邦崛起、统治和失败的全过程,探索它崛起的原因和治理的逻辑。本书将从斯巴达城邦的创建过程和治理之道入手,带领读者重温斯巴达著名的战役,会见凶残的首领,领略这个古老的军事强国留下的遗产。在书中还能看到一名精锐的斯巴达士兵是如何训练而来的,以及斯巴达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苏美尔人其实从未被我们简单地“遗忘”过,正如他们从未被简单地“发现”过一样。每次“发现”都只是那些试图“发现”他们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对苏美尔人的重新建构而已。从古到今,这样的建构重复了很多次。本书作者保罗·柯林斯为我们揭示了在过去150年当中,各国学者如何利用出土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各类考古和文献
罗马帝国的创立和维持都有赖于军事力量。罗马从一个意大利的小城邦发展成跨越亚非欧三个大洲的帝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率领军团作战的指挥官们,是他们采取的战略战术赢得了胜利,保卫和缔造了罗马。同时,他们也见证或影响了罗马军队和政治体系的发展进程。本书详细介绍了包括西庇阿、恺撒、贝利撒留在内的十五位罗马著名将领,探讨了他们征战
罗马-拜占庭帝国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在欧亚大陆各地发现的带有帝国文化特征的钱币是其影响的直接证据。本书认为对考古发现的钱币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考古信息的梳理与分析上,而要与文献记载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在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上解释微观的钱币信息,说明罗马-拜占庭帝国在丝绸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