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聚焦于明清时期的犹太社群开封犹太人,探讨了散居犹太社群在异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问题。本书所采取的研究进路是跨文本诠释,探讨了开封犹太人对妥拉文本的处境化处理过程和成因。 第一章主要论述开封犹太人对妥拉传统的承继,结合史料研究了开封犹太人的上帝观、妥拉观念,开封犹太人的礼拜、节期庆祝等宗教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回国后撰写了《正法眼藏》等重要著作,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诠释,并发展了独立思想。道元被公认为代表日本的佛教哲学家,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本书系统考察了道元的生平和著作、道元对中国禅思想的理解,比如道元思想与天童如净、宏智正觉的关系,道元的佛性论,道元对心常相灭论的批判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并叙述了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从思想之源印度禅,到中土禅风之初成、禅学向禅宗的过渡、禅宗的分化,终至明清时禅学的衰微,探讨了佛学由盛而衰的发展的必然性。 本书对与中国传统儒道关系密切的汉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禅宗的发展和分化,尤其给予
本书是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卫三畏(1812-1884)的学术评传,评传人物不涉及宗教。卫三畏是近代美国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本书是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的学术评传,评传人物不涉及宗教,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用五十多年的时间,架起了一座中西方文学交流的桥梁。本书立足翔实的史料和文献,详细梳理了理雅各的生平事迹、著述及其学术风格的形成,阐释了他的各种汉学成果,从译介、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呈现其汉学成就
星占学被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精密科学,主要因为星占学这种活动需要使用天文学作为工具,因此它确实曾经长期哺育天文学,直到天文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先导部分和它分道扬镳。 本书外国篇系统论述了西方星占学的起源、发展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西方星占学文化史。中国篇则以中国传统星占学的类型分析为主。两篇合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丛林第一书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文字禅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中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史景迁从利玛窦留下的八个记忆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版画,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