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从十五个方面细致考察脱胎于印度文明的“律制”与中国本土的“礼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仔细梳理两者相互冲突、碰撞、协调、融合的客观史实,深刻揭示佛教戒律中国化的特点、进程、经验和规律。作者通过研究“律制”与“礼制”关系,从一个侧面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勾勒中国文化成就自身
《华严学概论》主要是对华严宗(学)进行概论性介绍。书中按历史、人物、典籍、思想的分类,将整篇教材分为四个篇幅:由历史,明华严学之来处;由人物,知华严学之传承;由典籍,解华严学之所依;由思想,达华严学之旨趣。从而使读者了解并掌握华严宗及华严学的发展历史;了解并熟悉华严宗祖师人物及与华严宗发展密切相关人物的生平、思想;了解
《金刚经宗通》是明代曾凤仪撰写的一部《金刚经》注本。本书经文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为主,同时参考北魏菩提流支和唐代玄奘译本,打破一般通行本采用的三十二分的结构,以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所示断二十七疑为核心纲领;注文则节取长水子璿《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精要部分、傅大士之偈颂,又广泛采集宗门语录中相关机缘语句予以会通,
本书是成寻渡海入宋所写日记,共八卷十一万余字,记录其于1072年搭乘商人船只入宋,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等地,并前往开封,后返回明州的经历。1073年,成寻命弟子携带所求佛经等返回日本,日记亦此时带回。其中所记内容,涉及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史料价值非凡。
1866年,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刻成《净土四经》,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创立,其刻版印经事业一直延续至今;经过欧阳竟无(18711943)、吕澂(18961989)等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文化机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
本书被公认为是有关玄奘生平之著作的杰作,是了解和研究玄奘大师的书。杨廷福先生自述:这部年谱属笔于一九五九年,笔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于一九六五年。十年浩劫,幸存天壤。本书体例:每一年(600664)下分谱主事略和有关人物与大事;文献、注释等,采用小字夹注的形式。本书不仅对玄奘大师的求学、西行、翻译、讲学、师承、学问等
本书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五进行释录、校勘。《法华玄赞》由窥基撰写,从法相唯识学立场解释《法华经》。文中主要援引世亲所作《法华论》,此外还引用《瑜伽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等唯识学论著,并广泛征引《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书。在注解时并征引《说文》、《切韵》、《玉篇》等唐前字书,对汉译佛
《中论述义》为学者王孺童的佛学述义专著,是对龙树《中论》经文之含义所作的系统全面的梳理阐释。全书包括正文(《中论述义》)二十七品经文和述义,以及附录(龙树九种余论之经文和述义)。作者致力于佛学研究多年,佛学功底深厚且著述颇丰,在本书中对经文义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佛学研习者研究学习《中论》及中观学说颇有助益,也有
作为中国宗教史、敦煌文献研究的专家,作者在本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及敦煌写本中有关佛教仪典的文本做了与以往不同取径的研究。对佛教仪礼的历史传承轨迹,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探讨。作者具体考察了敦煌文献中用于疗治病人的写本患文,通过对患文的文式、文体、措辞和实施场所以及参与者等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梳理出本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最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第一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第一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