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新苗支持计划”于2018年开始实施,旨在针对本科生培养科研兴趣、养成科研习惯、提升科研能力。该计划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雄厚学术资源,在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接班人才。本书从2023年度“新苗计划”资
本辑收录的论文围绕以下五个议题展开。议题一关注数字治理与乡村建设,探讨了数字治理的多元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着重凸显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议题二关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既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治理,又深入剖析了乡村发展的实践案例,重点关注城乡要素互动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三关注乡村社会治理,主要涉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主要发表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第三次分配、社会企业、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卷收录主题论文12篇,涉及组织治理与人力资源、数字化与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与组织运作、组织发展与战略创新四个主题。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需要以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之合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之效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要树立“大人口观”、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观念,将制定生育支持和激励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
本卷包含社区心理学理论、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社区心理服务、民族社区心理等栏目,收录了15篇论文,主题涉及当代中国人正义感的心理学探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未来发展路径、乡村基层群众的社区参与及其心理机制、社区环境中孤独症儿童干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行动、社会心态对民众参与慈善捐赠的影响等,既有社区心理学方面的实践
本刊是由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一本集刊,以“理论与实证并重、创新与传承结合”为办刊宗旨,刊发前沿性、高水平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倡导扎根本土、独立思考,促进学术争鸣,构建本学科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以全球视野和本土创新,为推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在理论创新与现实需要的双重驱动下,消费研究得到学界的关注。 《
技能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本报告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联合开展的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数据,在对人力资源市场总体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中
本书用插图的形式绘制了两个主人公豺狗和长颈鹿,豺狗是我们日常陷入暴力沟通的状态,长颈鹿是我们转化成非暴力沟通后的状态。作者让两个主人公平行出现,展示了他们在同一事件下分别使用不同沟通模式的过程以及带来的结果。以生活日常发生的代入方式让你自然了解使用非暴力沟通有哪些的精髓和关键,而暴力沟通会有哪些陷阱和容易掉进的坑。以轻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