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整理了纪念三宝、皈依和坛城、度母经、至尊救度母颂、六字真言和其功效、三世佛等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念诵的各种经文和仪式仪轨等,对于熟悉和研究藏传佛教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作者描绘了禅宗如何演变为当时的一支主流宗派。根据对于密圆悟与汉月法藏关于禅宗宗旨之争,以及费隐通容《五灯严统》之争两个“僧诤”的研究,作者得出结论,即禅宗的复兴是对一系列宋代以后消失的禅宗理想的重构。
在本书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提出了美国公民宗教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讨论,这一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对美国社会和美国宗教的研究。本书是对贝拉关于美国市民宗教观点的一个总结,书中详细讨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维度,剖析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基于的各种神话和宗教源流,并指出了这些做法的缺陷。贝拉认为美国社
在中华文明的源头,神话作为古代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蕴藏着丰厚的天文知识,与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探索实践息息相关。 本书以古代天文历法为主线,将上古神话的原型来源与衍生背景一一揭开。结合天文学研究、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重新分析伏羲、女娲、黄帝等神人与凿齿、九婴、修蛇等神兽的真实面目,发掘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阿波罗(Apollo)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神和太阳神,司职箭术、音乐、舞蹈、神谕、治疗等广泛领域。他与阿耳忒弥斯女神孪生于德洛斯岛,是宙斯和勒托所生的“比天上所有的神更可爱的孩子”,他是纯粹理性和秩序的象征,与激情狂乱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对立,哲人尼采称阿波罗为“奥林波斯神界之父”。本书从“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一位神的书?”这
本书以西防诠释学和比较哲学为理论指导,运用诠释学的相关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诠释循环”“视域融合”“文本互读”“辩证比较”“效果历史”等,从花之安对儒学诠释的取向与内涵、儒学文本诠释的方法论,以及儒学的“天伦”“地伦”“人伦”面,“以经解经”,为研究晚清来华汉学家对儒学思想的认知态度、诠释方法、关联判断提
本书从史学角度回顾了犹太教在现代主义环境下所进行的改革,首先作者使用运动这一术语,恰当地反映了改革的“动态性”,折射出改革运动从德国起源到欧洲传播,以及中心转移到美国这一连串的发展变化。其次作者使用历史这一名称,涵盖了改革运动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传统派犹太教的信仰、律法、习俗和礼拜仪式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内容。
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神话”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林肯不再尝试对“神话”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秘索斯”与“逻各斯
本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为四吠陀经典。思想背景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本书涵盖了整个婆罗门学术及宗教发展史,自四吠陀至梵书、奥义书又及于经书之各时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即比较语言学与比较哲学,凸显了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
刘城教授从事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研究多年,从最初的英国宗教改革研究,经由英国中世纪教会,延伸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最终修炼出一幅以英国教会史为中心的学术路线图。本书收录了刘城教授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世纪基督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纪年方法、史学著述。文章内容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