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环境下应运而生,是面向上海财经大学匡时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通识选修课的教材。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致力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分析其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揭示中华人文精神;注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与此同时
《中国国家历史》项目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策划,拟从2013年开始,每年出版四辑,随着图书编写的不断成熟而逐步增加册次,并定期举行《中国国家历史》高端论坛。《中国国家历史》择取内容的原则:第一,紧扣人类发展脉搏,突显历史重大脉点;第二,剖析历史深刻渊源,聚焦当代社会热点;第三,展现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
一部从社会史、文化史视角重新解读清承明制传统命题的创新之作,全景勾勒明清世俗化社会的全貌,深入考察明清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的内在继承性。作者着眼于地方治理的繁难、人事制度的琐碎、社会群体的复杂、生活秩序的变动,通过对幕府、镖局、会馆、塾师、侠客化僧人、恋世尼姑等社会组织和群体的细致梳理,多维呈现了明清世风世情的世俗化特征
《广府文化》第11辑是“第十一届广府文化论坛”的参会论文之精选,包括广府语言与文学、广府历史与地理、广府文化与艺术等18篇论文,所选论文资料翔实,论述充分,新意扑面,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大量的祭坛和神庙,当然其中大型坛庙的建筑和使用无一例外地被统治者所垄断。与此相对应,坛庙也成为中国古代国都的代表性建筑。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六大古都在内,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几座坛庙群,然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辉煌一时的坛庙建筑都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令人欣慰的是,
本书是西夏史最新成果,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全书分九章。一至四章从唐五代辽宋夏金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党项崛起与西夏建立、发展和衰亡;第五章从宗族制度、土地占有、阶级结构入手,阐释西夏宗法封建制度;第六章从农牧交错的区域特点,考察西夏农牧业和手工业;第七章从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通要道的视域,阐释西夏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教授(NicolasStandaert)关于十七、十八世纪中欧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纪年学交流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考察了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特殊体裁的史书纲鉴体史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西方的中国上古历史书写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讨论明末清初纲鉴体史著谱系和来华欧
《老照片》第一五九辑共十六篇文章。故时风物中,《马继业夫妇在喀什噶尔》一文详细描述了马继业夫妇在喀什噶尔的生活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情风物以及种种历史过往。名人一瞬有五篇文章,分别涉及民国名媛陈绚的交际圈、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上的名人们、从南泥湾走出的空军将领陈海林、清末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