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马克思对工人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关注,制定了对经济范畴在历史与结构双重维度上进行社会形式溯源的方法论方案。马克思以货币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锚定价值形式分析框架,内在必然性地将价值范畴还原到一定社会形式下的劳动,不仅实现了范畴形式与内容、思维形式与客观社会形式的统一,而且发
本书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力图探析基本经济制度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内在调试,使制度三个方面之间更加协调统一、运转顺畅,制度系统内部达到一种最优状态。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各自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而提出构建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各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三种不容忽视的文化主张: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儒学复兴论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张岱年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理论奠基人和重要阐发者,本书从历史和理论双重维度展现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全貌。历史纬度:梳理其发展历程和阶段;理
“尘海苍茫沉百感”是鲁迅的名句。本书秉承马克思、鲁迅的精神气质,以随笔、杂感的表达方式,分“上下求索”“代际薪传”“盘根错节”“心事浩茫”四辑展示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现实观照和深刻思考。内容既包括对马克思作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现象的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的辨析,还有关于学术史的清理和学者群体代际更替现
本书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军事专家文库”中的一部。本书共十一章,前三章对毛泽东的军事生涯和军事理论创造做了概述,后八章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思想、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等,既全面反映了
本书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军事专家文库”中的一部。本书是集作者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论,通过从大革命失败得到的最惨痛教训、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之路、为抗日持久战制定政略和战略、应付抗战胜利后局势的总方针、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四步曲等历史事实的回忆与分析,写
致力于探究文化伦理的基本问题,以文化哲学、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实证考察与文献分析,运用理论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深入文化领域,考察文化行为,原创文化伦理学基本理论。本著作从阐述伦理学基本理论即完善原则与正义原则开始,以此为指引确立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正义准则,以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
本书依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治理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期,分别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准备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大转变和列宁晚年关于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后沉思,在吸收借鉴前辈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的评论对我们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启示。以历史性思维和总体性思维为理论经纬,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东方问题”的深层根源、直接动因、政策基础和本质特征,形成了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秘密”的完整认知,展开一条通向更高级国际文明的新路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的是19世纪的欧洲大变局,但其中蕴
“后政治”是朗西埃、墨菲、齐泽克等西方激进左翼学者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它的本质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状况下,在西方社会形成的一种掩盖政治性的政治统治。在“后政治”时代,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去政治化的趋势,其内部的异质性因素被完全排除了。在社会治理层面,不受干预的自由市场成为了一种被排除在政治辩论之外的不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