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随潘光旦先生赴川东南、鄂西南走访土家期间留下的摄影纪录和田野日记。潘光旦先生凭借古籍文献资料整理和细致的田野考察,科学地总结出土家人独特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促成了土家族的科学认知。川鄂之行是潘光旦第二次土家调查之旅。作为学生和摄影记者,张祖道随行参与了这次调查,用影像和笔记
本书将现代礼仪知识与沟通技巧融为一体,系统地介绍了与礼仪、沟通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礼仪篇)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仪导论、形象礼仪、社交礼仪、校园和求职礼仪及办公礼仪,下篇(沟通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沟通导论、自我沟通、语言沟通和组织沟通。本书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按照大学生
这是一本提高孩子素养,教会孩子接人待物应掌握的礼仪规范的自助指南。《漫画礼仪教养》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餐桌礼仪、问候、做客、待客等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知识,不仅提供了具体教养方法,同时还有互动和实践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品格的、有担当的人。
本书以“多彩贵州”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为主题,在全面把握贵州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着重对为何要构建和传播、如何去构建和传播及构建和传播若何等“多彩贵州”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构建与传播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力图在理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构建与传播等核心关系中,
中国的庙会作为传统社会的民间盛会,其发展、变迁和民众生活、社会变迁有直接的关联 反映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情况。书稿以清代四川地区的庙会为研究对象,根据庙会祭祀对象 三类,探究庙会的地理分布,分析各地庙会的特征与差异,找出其形成因素,从而反映清 当下庙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现实借鉴,对于想了解文化民俗的读者具有启迪作用。
刘魁立先生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领导全国民族文学建设。197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决定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况》,为此,刘魁立先生亲临全国民族地区考察、指导民族文学概况和民族文学史的撰写,而且就民族文学进行深邃的理论阐释,为建立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集
21世纪以降,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迎来复兴态势。刘魁立先生的相关研究及其呼吁,正是这一时代大潮中极其闪亮的“浪花”之一。本论集收录的文章不仅探讨了年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等具体对象,还在理论建设的高度上论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与时间制度。让学问落在实处,作为“实干家”的刘先生,倡议和推动了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
《礼说》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惠士奇的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称:在近时说《礼》之家,其持论最有根柢。……然统观全书,征引博而皆有本原,辨论繁而悉有条理,百瑜一瑕,终不能废其所长也。本次点校整理,以嘉庆二年本为底本,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0一册)、皇清经解本和红豆斋刻本为参
本书是“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修订版,旨在通过理实结合的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礼仪综合素养。全书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通俗,内容浅显,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礼仪概述、礼仪形象、日常交往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职场礼仪。其特点是寓可读性和应用性于一体,融理论性和操作性于一身,对礼仪修养、礼仪形象以及社交、校园、家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正逐渐消逝,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往事知多少》这本书汇集了杨泓先生童年时期的一部分回忆。全书共收录25个小短篇,杨泓先生在书中,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以一篇篇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细致的描绘了19世纪三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