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日、英三种文字,介绍了唐宋时期,到福州开元寺居住或参访、学习的7位日本历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日本书法巨匠橘逸势、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宗祖圆珍大师、日本东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开山祖师昙照律师、日本诗僧庆政上人。
本书2018年在本社初版,此次为修订本,改平装为精装,重新设计封面。世界上真的有龙吗?“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
本书主要对唐宋禅籍中所见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进行讨论。全书包括六个章节:一、禅籍俗语的性质、特征、归属和范围;二、动态语境下禅籍俗语的语义类型;三、唐宋禅籍俗语的来源及世俗化演变;四、禅籍俗语中反常合道的语言现象;五、以禅籍俗语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风貌;六、禅籍俗语的作用及风格。
“诺斯替”、“诺斯替主义”是我国翻译西方哲学、宗教和思想史文献时经常遇到的术语,反映出“诺斯替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有的西方文献表明,“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 西方学界翻译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诺斯替经书,但尚未按照诺斯替主义的类型学、谱系和文体,系统地整理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包含了
本书揭示了日本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和这种影响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展开,考察了近代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伦理的形成。因此,本书探寻的是宗教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寻求的是日本宗教――它包含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来自中国的儒学、道教和佛教――对人们心理的社会影响,尤其关注了宗教精神价值观对劳动生产和财富追求动机的支配性影响。此外
近代上海城市民间信仰作为中国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关涉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国家层面的制度文化、西方城市建设理念等要素。民间信仰随移民的区域流动而变化,在入乡随俗和携俗入乡的碰撞、融合中,既为了存续并帮助移民适应陌生环境而进行主动调适,同时又积极参与了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工作,并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社会。不可置否,在
本书讲述了19世纪以前西方对道教的认识;19世纪法国汉学对道教的研究;20世纪法国汉学对道教的研究等内容。
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
本书为中国佛教协会主编的“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为《摄大乘论》教学辅助读物,属原典类辅助教材。在释义中,除采用白话消文外,义理皆以世亲和无性二人释论为归趣,以实现方便今人阅读的同时不偏《摄大乘论》正义。在注释上,根据作者在闽南佛学院多年讲授《摄大乘论》至经验,对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释词以唯识学相关工具书释义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