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别集考》是河南大学教授齐文榜先生历时十年完成的目录学巨著。此前类似的书有,万曼的《唐集叙录》,陈伯海、朱易安的《唐诗书录》、赵荣蔚的《唐五代别集叙录》的基础上,都已经是本领域的基础性文献。而《唐别集考》在吸取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材料及海外传回资料,广泛而细致地检核比勘原书原本,对106家唐人别集的版本
通”本义表示到达,与“穷”、“塞”相对,表示流通、通正的状态。本文借助“通”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串联起《文心雕龙》问题意识与批评方法,更能借以揭示《文心》批评方法的民族特色。本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以“通其不通”为标题,探讨《文心》批评方法的问题意识。《文心》是一部救弊之作,刘勰不仅看到时代中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困境,
本书由胡小石先生早年开设“中国古代批评史”“修辞学史”等课程的讲义编成,其中第一部分以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为底本,是第一次整理发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讲稿”“中国修辞学史”“唐人七绝诗论”四个部分,体现出胡小石先生在古代文论、古代文学多方面的成就。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一辑,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主编,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含学科下属各细分领域特色专题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学、文论研究及诗词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题设置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献、文化、思想、艺术等领域的交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读本》是为适应“新文科建设”新形势下高校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依凭文学史意识与审美标准,遴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名篇佳作60篇,结合新的课程理念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分析,引导大学本科生深入领会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独特审美意味和文学史意义及影响。读本选文典型,兼顾思想性与
《经典重读现代文学阅读札记》用十四篇颇有见地的阅读札记,深度呈现了作者对现当代十余位大家经典作品的阅读感受,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对这些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作品与人物,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以及莫言、曹禺笔下的诸多人物,作者均从时代的背景与人性的角度做了深刻分析,让阅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与结
本文以鲁迅和张恨水为论述核心,分别从鲁迅与张恨水的个人经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女性形象、作品所具有的乡土情结以及作品的叙事结构等问题出发,将作为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鲁迅与通俗文学创作大家——张恨水作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尝试通过对两人经历、作品的比较与阐释,来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
本书重点研究李长之的“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立足于对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写作的大量相关著述,尤其是《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4)一书的深入考察与分析,作者首次揭示了李长之“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的完整面貌,清晰地呈现了他这一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并探讨了其对当下“中国文艺复兴”建设的重要启示
本书的主题为“在路上”和“困顿”,通过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朱自清《欧游杂记》、鲁迅《在酒楼上》、郁达夫《沉沦》等精典名篇的解读,与读者一起踏上旅途,看到世界更多的线条和色彩;揭示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寻找走出困境的积极力量。
本书选文的主题为“女性”和“爱情与婚姻”,通过对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曹禺《雷雨》、陈忠实《白鹿原》、钱锺书《围城》等经典名篇的解读,探寻了青春的意义,展现了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剖析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和矛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