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比较文学、区域研究的危机、挑战,并试图提出应对挑战的方法:将这两门学科进行整合,建构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并将问题视野移向中国,反思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现状,提出各自的问题和共同的挑战:学术资源过度依赖西方体系,研究思维的西方中心主义,语言学习的薄弱,传统理论话语转换不足等。 本书顺应
中国诗学(第三十六辑)
儿童文学是研究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本教材服务于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上编为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中编为儿童文学的主要文体及创作实践;下编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导读。共分为十章,融合了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小学语文教育。既全面阐述了儿童文学的相关理论和各种体
推理大无限
本著作借鉴中国新时期底层文学叙事研究视角,在底层文学叙事研究框架之下,系统追溯了英国诗歌(从乔叟到华兹华斯)的底层叙事传统,并以当代英国诗人哈里森、达菲、希尼、沃尔科特的代表作品为研究文本,采用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空间理论等多重批评方法,从阶级、性别、种族、文化、空间等多重维度
“公共阐释对话集”是近年来有关公共阐释的论文汇编。套书共分4卷,分为《价值》《概念》《方法》与《视野》。“公共阐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提出的一个文论概念。从2017年开始,张江教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用公共阐释这一标识性概念深化阐释学理论,解读文学和文艺作品。这些文章发表之后,在学界产生巨大反响,众多
明末清初戏曲剧本呈现出“独重节烈”的潮流,不仅时间跨度长,范围广,而且作者的身份非常多元复杂——儒林、遗民、遗臣、贰臣、夹缝人、无名氏、托钵山人、仕清作家……这些不同“身份”的作家选择了相似的表现主题,即“贞节烈女”,然而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又有着不同的内涵,既有誓彼柏舟,之死矢靡他的贞,也有一与之醮,终身不改的节,既有
文学概论讲义 大家学术文库 难得一见的老舍文学理论观著作 充分展现其作品中隐含的文学理念 研究老舍的案头材料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原理“课程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文学的本体视域,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文学与文本,文学语言,文学继承、接触与影响等。本书综合国内外前沿研究,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特点、规律和功能,养成理论
《论崇高》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并称西方古典文学批评三大文本。该文本系统地阐述了“崇高”的概念、来源,以及修辞技法。除此之外,全篇旁征博引,涉及古典作家数十位,且几乎涵括了所有古希腊文学文类,因此,它对于我们了解古罗马一世纪的修辞学、文学批评、古典文学接受史、希腊文风格史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与批评价值。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