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全面介绍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一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宗旨、基本理论和相关理论,概述有关个人成长的基本知识和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征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同时对课程涉及的重点人物、核心理论、重要实验的知识背景给出了详细的图示和说明。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各章节的*后,列出了该章的推荐阅读书目,以便学生按图索骥,找到相应的专著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拓展自己的学识和视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理论性与操作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经典性与时代性,可供国内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作为核心教材使用。
汪新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天津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天津市优秀教师奖、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及国家精品课奖等教学成果奖项,以及天津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课程宗旨、学科地位与内容概要
第二节 “人在环境中”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生命历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视角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二章 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进化与习性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与学习理论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第五节 中国本土的社会行为理论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三章 人类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遗传的原理
第二节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四章 孕期发展与出生
第一节 从受精到出生
第二节 影响胎儿发展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出生和围产期环境
第四节 出生时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孕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五章 新生儿期
第一节 新生儿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新生儿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新生儿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六章 婴幼儿期
第一节 婴幼儿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婴幼儿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婴幼儿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七章 童年早期
第一节 童年早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童年早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童年早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八章 学龄期
第一节 学龄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学龄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学龄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九章 青春期
第一节 青春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青春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第四节 青春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十章 成年早期
第一节 成年早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成年早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十一章 成年中期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成年中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十二章 成年晚期
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与认知发展
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第十三章 临终和死亡
第一节 临终期的生理与认知状况
第二节 死亡的仪式及其对丧亲者的影响
第三节 临终期的相关问题
推荐阅读书目
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建议
参考文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
布朗芬布伦纳划分了环境系统的四个层次——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是以行为系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直接程度来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
第一个环境系统是微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微系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被纳入到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系统,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例如,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自身工作的影响。
第四个环境系统是宏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了时间纬度,或可称作历时系统,即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应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婴儿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通过自己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通过行为,比如哭泣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另外,婴儿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冷暖适宜时会露出微笑。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生存的微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引起环境变化的可能是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人自己的因素。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对环境的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布朗芬布伦纳将这种环境的变化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如升学、结婚、退休等。
应当说明的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实际应用得到的生态系统模式与布朗芬布伦纳的原始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它更宜作为一种元理论框架和基本思维模式,而不是一种固定化、套路化的理论框架。总之,生态系统模式关注家庭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不良适应与沟通过程,力图发现其中的障碍并应用适当的介人策略。由于它追求对行为和事件的系统性解释,要求社会工作者扩大观察个体案主的视野,把握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范围就远远超出了案主个人的范畴,还包括家庭、群体、社区和制度等。在对案主进行介入时,社会工作者的目的就是帮助案主重建系统,提升个人对系统的健康适应能力,同时改善系统状况,使之更符合案主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