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阳光:江苏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践模式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对"权力阳光"相关背景和理论进行综述,探讨了行政权力管理的演进、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实践、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发展、权力阳光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具体的江苏"权力阳光"实践,首先从基本概念与内涵入手,结合江苏政府管理的创新实践,由理论到实践、一般到具体地梳理了江苏"权力阳光"的实践基础;然后,报告了江苏"权力阳光"的实践背景、历程、架构、实施路径、实现方法与主要成效,提出了江苏"权力阳光"系统参考模型。第三部分是江苏模式的实战经验与方法,主要体现在建成了"权力阳光"机制、服务型政府支撑平台、科学的生态系统、基于数据的考核机制、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业务驱动的改革、扁平政府的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技术使能的管理等。第四部分明确了江苏"权力阳光"进一步推进的路径,包括:要进一步破解顶层设计的有限性、克服公共服务的选择性、突破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利用大数据支持科学管理、避免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化解深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探索与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设计有效的价值共创机制。第五部分是江苏"权力阳光"实践的典型案例。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言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 行政权力管理的演进3
1.1行政权力3
1.1.1权力、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3
1.1.2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3
1.1.3行政权力的公开与透明4
1.2行政实践的发展4
1.3新公共管理与行政创新6
1.3.1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6
1.3.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6
1.3.3新公共管理的代表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7
1.3.4善治政府的特质8
1.3.5政府管理创新实践11
1.4电子治理14
1.4.1信息化14
1.4.2政府治理14
1.4.3电子政务及其相关概念15
1.4.4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治理的关系16
1.4.5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17
1.4.6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演进的新方向18
第二章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实践20
2.1政府管理创新20
2.1.1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20
2.1.2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和趋势20
2.2服务型政府建设23
2.2.1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23
2.2.2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26
2.2.3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趋势27
2.3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治理能力现代化28
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发展30
3.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30
3.1.1中国电子政务战略和政策30
3.1.2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31
3.1.3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31
3.2当前中国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2
3.3中国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33
第四章 “权力阳光”体系的建设与发展38
4.1“权力阳光”运行的重要意义38
4.2权力运行及制约监督39
4.2.1惩治预防体系建设的现状39
4.2.2惩治预防体系建设的主要不足40
4.3“权力阳光”运行亟需制度的保障41
第二篇江苏“权力阳光”实践模式
第五章 江苏“权力阳光”实践45
5.1江苏“权力阳光”的基本背景45
5.2江苏“权力阳光”的基本概念47
5.3江苏公共管理的创新实践48
5.3.1江苏政务公开实践48
5.3.2江苏“权力阳光”建设51
5.3.3江苏“权力阳光”的发展历程53
5.4江苏“权力阳光”系统参考模型58
5.5江苏“权力阳光”的建设架构59
5.5.1战略层面——顶层设计,自顶向下60
5.5.2组织层面——组织有力,执行到位62
5.5.3业务层面——业务驱动,融合发展63
5.5.4技术层面——技术支撑,高效建设67
5.6江苏“权力阳光”的实施路径73
5.6.1确立建设目标75
5.6.2全面清理审核行政权力75
5.6.3建立“省、市、县”三级运行机制75
5.6.4优化、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75
5.6.5在线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76
5.6.6达到“三个全覆盖”76
5.6.7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76
5.6.8推进“三个融合”77
5.7江苏“权力阳光”的实现方法77
5.7.1管理方法77
5.7.2技术实现80
5.8江苏“权力阳光”的主要成效82
第六章 “权力阳光”机制:制度编织的“笼子”87
6.1“权力阳光”的倡导87
6.2“权力阳光”的载体:电子政务88
6.3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演变89
6.4江苏的“权力阳光”机制89
6.4.1江苏“权力阳光”工作机制89
6.4.2江苏“权力阳光”运行机制91
6.4.3江苏“权力阳光”制度保障体系92
6.5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落地94
6.6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展望98
第七章 “权力阳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100
7.1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100
7.2“权力阳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102
7.2.1“权力阳光”保驾网上服务102
7.2.2“权力阳光”保驾服务型政府建设104
7.3“权力阳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展望105
第八章 “权力阳光”的生态系统108
8.1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内涵108
8.1.1顶层设计108
8.1.2电子政务顶层设计109
8.2江苏“权力阳光”的顶层设计112
8.2.1行政权力清理上的顶层设计112
8.2.2工作流程编制上的顶层设计116
8.2.3制度保障设计上的顶层设计116
8.2.4标准规范制定上的顶层设计117
8.2.5防控体系安排上的顶层设计120
8.3建立健康的“权力阳光”生态系统120
8.3.1电子政务生态系统120
8.3.2健康的“权力阳光”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121
8.4江苏省“权力阳光”顶层设计的审视123
8.4.1跨部门合作有待进一步推进123
8.4.2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123
8.4.3“权力阳光”规划有待完善123
8.4.4管理人员有待进一步培训124
8.5江苏省“权力阳光”顶层设计的建议124
8.5.1加快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124
8.5.2完善“权力阳光”管理机制124
8.5.3系统规划“权力阳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125
8.5.4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125
第九章 “权力阳光”驱动的政府自我改革126
9.1政府的行政职能126
9.2政府行政职能改革127
9.2.1外部推动的改革127
9.2.2内生能动的改革127
9.3“权力阳光”驱动的政府自我改革128
9.3.1“权力阳光”驱动职能改革的能动性128
9.3.2“权力阳光”驱动职能改革的内生性129
9.4“权力阳光”驱动行政职能改革的成效132
9.4.1施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133
9.4.2监察手段的创新,深化了源头防治腐败工作135
9.4.3互动平台的搭建,推动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36
9.4.4运行机制的规范,提升了电子政务的水平136
第十章 监督上提、事务下放:构建扁平化政府137
10.1政府行政监督体系137
10.1.1行政监察体系137
10.1.2法制监督体系138
10.2“权力阳光”监察监督体系138
10.2.1电子监察系统139
10.2.2法制监督网络系统141
10.3监督上提、事务下放146
10.3.1监督上提146
10.3.2事务下放147
10.4政府结构的扁平化147
10.5权力监督与服务落地的“江苏地税模式”147
第十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街道、村镇)的信息化151
11.1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与特征151
11.2公共服务的分类152
11.3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153
11.3.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153
11.3.2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153
11.3.3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154
1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155
11.5“权力阳光”带动公共服务向社区(街道、村镇)延伸156
11.6江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挑战157
11.6.1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亟需健全157
11.6.2信息(数字)鸿沟问题凸显158
11.6.3信息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亟需加强158
第十二章 权力行使的痕迹推定:眼见为实的考核机制159
12.1政府绩效及绩效考核的功能159
12.1.1政府绩效159
12.1.2政府绩效考核的功能159
12.2绩效考核的新思路——与行政监督监察相结合160
12.3行政监督的“阳光化”——痕迹推定160
12.3.1“权力阳光”的绩效考核模式160
12.3.2绩效考核模式的比较161
12.4“权力阳光”的实践经验162
第十三章 数据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163
13.1信息资源共享163
13.1.1信息资源163
13.1.2信息资源的共享164
13.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164
13.2.1政府信息资源164
13.2.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层次165
13.2.3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165
13.3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166
13.3.1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演进166
13.3.2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168
13.4“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172
13.4.1“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背景172
13.4.2“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172
13.4.3“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成效177
第十四章 技术使能的科学管理之道179
14.1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179
14.1.1技术的使能作用179
14.1.2IT的使能作用180
14.2IT使能作用的层次与机理182
14.3“权力阳光”的科学管理之道184
14.3.1IT对“权力阳光”机制的支撑184
14.3.2IT与“权力阳光”机制的融合184
14.4IT使能的陷阱及规避185
14.4.1技术决定论185
14.4.2技术中心论186
14.4.3外包的两面性186
14.4.4一蹴而就的理想主义186
第三篇“权力阳光”之路径选择
第十五章 江苏“权力阳光”发展趋势分析191
15.1江苏“权力阳光”发展趋势191
15.2江苏“权力阳光”深化行动196
15.2.1调整和完善196
15.2.2深入和扩展197
第十六章 江苏“权力阳光”深入推进的路径选择199
16.1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199
16.2破解顶层设计的有限性201
16.3克服公共服务的选择性202
16.4突破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203
16.5利用大数据支持科学管理203
16.6避免绩效管理流于形式204
16.7化解深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205
16.8探索与推进政务数据开放206
16.9设计有效的价值共创机制207
第四篇“权力阳光”典型案例
第十七章 江苏省级部门典型案例211
17.1“阳光质监”:打造质量技术监督的显微镜211
17.2“阳光住建”:四级服务体系的建立211
17.3“阳光地税”:监督上提,事务下放212
17.4“阳光交通”:三级联网工程.213
17.5“阳光发改”:公共权力监察能力的构建213
第十八章 江苏地方政府典型案例215
18.1集成服务:南京市行政服务中心215
18.2数据分析:常州市综合数据平台216
18.3综合应用:邳州市“七位一体”电子政务服务平台217
18.4滨湖区“阳光权力”系统建设221
第十九章 “权力阳光”主要应用场景227
19.1网站主页227
19.1.1江苏省政府227
19.1.2江苏省质监局228
19.1.3江苏省住建厅228
19.1.4江苏省地税局229
19.1.5江苏省交通厅230
19.1.6江苏省发改委230
19.2政务大厅231
19.3执法现场232
19.3.1江苏省质监局232
19.3.2江苏省住建厅233
19.3.3江苏省地税局233
19.3.4江苏省交通厅234
19.3.5江苏省发改委235
19.3.6江苏省教育局235
19.4虚拟大厅236
19.4.1江苏省质监局236
19.4.2江苏省交通厅237
19.4.3江苏省发改委238
19.4.4江苏省公安厅239
19.4.5江苏省环保厅240
19.4.6江苏省物价局242
参考文献244
附录1“权力阳光”主要推进文件目录247
附录2“权力阳光”大事记254
索引257
《权力阳光:江苏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践模式研究》:
4.2.2 惩治预防体系建设的主要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权力运行的方式和机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同程度的难题存在,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造成了制约和阻碍,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权力运行还未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制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给权力“钻空子”提供了机会,影响了权力的阳光运行。所谓权力运行制约,是指一系列相互衔接、环环紧扣、明确规定的制度安排,构建起权力活动的轨道和程序,以保证权力在规定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活动。在当下权力运行过程中,由于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在某些地方权力运行流于形式;一些制约缺位的“权力阳光”运行变成了政治作秀,为公开而公开,甚至避重就轻,在无关紧要处公开,在要害问题或关键环节上仍然坚持暗箱操作,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是对“权力阳光”运行缺乏刚性的原则规定,人的意志还有着相当大的左右力量。近年来各地尝试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由握有公共权力的政府部门和少数人说了算。某些公共权力行使者处心积虑地谋算什么权力公开运行、如何公开运行,排斥人民群众在权力公开运行问题上的发言权。结果少数干部为逃避监督而严厉控制和垄断群众真正需要的权力运行信息,不仅阻碍了政治体制深化改革,而且大大削弱了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甚至给我们党的政治形象带来了极大损害。
三是行政运行成本高。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和行政管理费支出高企不下。虽然自2002年开始,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规制改革,相继公布取消了许多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然而,一些部门改头换面变“审批”为强制性“备案”、“登记”等做法,使人们感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机关弹性较大,变数增多,未形成行政公开透明运行规范,甚至使行政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离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