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9-递进中的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考察
定 价:75 元
- 作者:魏达志
- 出版时间:2011/4/1
- ISBN:9787547302651
-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 中图法分类:F127
- 页码:72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小16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实行了宏观调控的先东后西、先南后北、先沿海后内地的逐步推进,层次分明、章法有序。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前半段,农村产业化领域率先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模式,这就是苏南自上而下的乡镇企业模式、温州自发成长的民营经济模式、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外向经济模式。这些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初始时期的发展方式与路径,并且通过这些模式的扩散效应和区域政策逐步地全覆盖,从战略上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追赶先进地区与共同奔小康的问题。 三十年的后半段,我们开始关注到中心城市与城市群、都市圈这样的概念逐步普及,并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新的三大发展模式更加引人注目.这就是浦东引领上海形成更大规模的国际化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飞速发展;天津滨海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与环渤海湾城市群的形成;粤港澳经济合作与深港国际大都会的向前推进和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嵋起。这些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全新的发展格局,反映了中国经济已经登上新的台阶,中国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建设新的全球性特大型城市,并以其作为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
特区三十年时代节点上的回顾与前瞻(代前言)
上编 改革开放的梯度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章 中国崛起与区域递进发展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传统区位选择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
二、韦伯工业区位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区位
四、勒什市场区位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三、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
四、莱本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一、冈纳·繆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二、阿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四、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五、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六、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七、其他的较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区域发展理论
第四节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一、绝对利益理论
二、比较利益理论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第五节 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新经济地理学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前提假设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內容及其模型
四、对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随着各国间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要求降低国别限制的制度性成本与打破经济交往的壁垒,从而实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以追求更大福利、更高效率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首先,生产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必然会扩大市场经济的容量,使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整合,进而要求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加以调整,提供制度性的保证,最终形成经济全球化。其次,冷战结束后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第三,19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行为主体和载体,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扩张与发展。第五,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保证。第六,各国政府、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协调者,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产物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