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进行时》选取一部分成语,与时事结合。进行深入阐述,使读者了解所选成语的意思。词语用义在与时俱变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变异。现代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志,对这一现象,不妨视为事实上的进行时。用之于成语,就叫成语进行时。
成语,时语,一家语,语语关乎世道;引文,析文,自拟文,文文指向人心。
前言 “位列三甲”与“七月流火”
一日三省
暗送秋波
骄傲自满
矫枉过正
杞人忧天
未雨绸缪
寡廉鲜耻
亡羊补牢
相濡以沫
大题小做
独断专行
循名责实
实至名归
事在人为
删繁就简
文从字顺
揠苗助长
安贫乐道
薪尽火传
利令智昏
黔驴技穷
反躬自省
胡服骑射
实事求是
兼容并包
过门不入
名正言顺
盖棺论定
感恩戴德
大德必寿
自以为是
去伪存真
以往鉴来
触目惊心
标新立异
走马观花
龙血玄黄
叶公好龙
想入非非
随心所欲
自强不息
志大才疏
明哲保身
别开生面
信口开河
噤若寒蝉
不拘小节
妙手偶得
百感交集
高山流水
筑室道谋
五彩缤纷
九州攸同
知人论世
人各有志
多难兴邦
狗尾续貂
非我族类
愚不可及
表里不一
求同存异
义无反顾
天生尤物
民以食为天
哀莫大于心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暂结语 “了犹未了”与“不了了之”
一日三省
“一日三省”,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名参,孔子门生自颜渊以下,曾参的道德、品行、学养都在颇受赏识之列。所谓“省”,就是指自我反省,与今“反思”基本相通。坚持每天从三个方面(“三”也可以释为“多”,那就是多方面).反省自己的言行正误,所以曾参有信心,能在“忠”于“人”、“信”于“友”、“习”于“传”等各方面都臻于尽善。
像曾参那样一日三省,是儒家倡扬的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宋儒朱熹《朱子语类》说: “曾子一日三省,则随事用力。”换成现代汉语白话说,就是自我反省不搞空对空,而讲实打实,要紧密结合日常实事,切实下好是其当事、非其当非的自觉功夫。
与之相应,还要做到“内视反听”。 “内视”就是从内心深处自我省察,“反听”则指向外部他人听取意见。前者是本原,是根基,重在自觉、慎独和持恒,做好每日必修课。后者是援手,是辅翼,要在主体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两者尽可能结合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不仅有利于修身,而且有利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后汉书·王充传》有言:“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
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宣称,他在当地山问拍摄到了华南虎照片。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展示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两张照片迅速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国内舆论界大哗,科学界质疑,网友查出“虎照”的年画原形,而且引起国外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期刊在一个月内就已两次热议,媒体冠名为“华南虎事件”。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责令陕西省林业厅,重新鉴定“华南虎照片”。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终于算是给出了一个交代。
疑义相与析,陕西省林业厅这个交代究竟怎样呢?一方面,承认当初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做法很不严肃、极其轻率”,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另一方面,表示“诚恳接受省政府的批评,将认真汲取教训,深刻反思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云云。应该说,较之先前的高调发布,这两方面都有值得欢迎的进步。不足处在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回避了先前那样高调发布的深层原因。
从2007年10月12日到2008年2月4日,时间跨度三个多月。且不论假若没有“省政府的批评”,陕西省林业厅会不会致歉,只看致歉信的那些关键用词。在“将认真汲取教训,深刻反思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接的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无须多加分析,其精义在于,他们的一贯“工作”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仅止这一次公布“华南虎照片”在“程序”(“制度”、“纪律”、“作风”无非是些陪衬)上出了一点小纰漏而已。对于不经鉴定(还应该有实地考察)就急切公布照片,是否讲科学,却避而不谈。至于对是否存在“质疑和质问”中的关键性问题,即那原本是镇坪县主管当局“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政府行为,更是讳莫如深。因此,整封致歉信的“诚恳”度和“深刻”度,就留下了一串不大不小的问号。
“华南虎事件”最终如何了结,我无意妄测。只推想,已被称为“周老虎”的照片的真伪,或迟或早总会有一个说法,别的方面就很难说了。但致歉信用了一个词叫做“反思”,撇开致歉者到底“反思”得怎样,由个别转到一般,倒是颇值得稍加求索。
由“一日三省”而“内视反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已经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现代人所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基本意义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又不全等同。主要的区别在于: “一日三省”和“内视反听”源自主体自觉,是一种内达于外的自然而然;现代人所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却大多由客体促动,难免罩着外加于内的不得不然。陕西省林业厅那封致歉信,就烙上了“省政府的批评”的印记,未能尽如人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无意贬低和否定现实生活离不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我的确主张,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更多地融入“一日三省”和“内视反听”的传统基因。纵然达不到曾参那种逸韵高标(古今少有,我亦如此),但隔一段时间,或者做了一件事情之后就及时自觉反省,总可以做得到。
暗送秋波
秋波本来指秋天的水波。清秋时节水波明丽,常用来形容佳人的美目。宋人苏轼《百步洪》诗之二所写“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欧阳澈《玉楼春》词所写“个人风韵天然俏,入鬓秋波常似笑”,都渲染美目清俏犹如秋水。明人冯梦龙《挂枝儿?私窥》曲所写“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极状美女在暗中以美目传情,即为那个成语所本。
赵本山与宋丹丹的“黑土白云”小品系列,在2008年央视春晚的《火炬手》之后,大概要与亿万观众道声“拜拜”了。但无论怎么说,两位艺术家不愧为当今小品大腕,实在太有才。他俩塑造的黑土、白云形象,以及历年诸多妙趣横生的对白,都已经成为经典,长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至今,在全部经典语录中,我对1999年央视春晚的“黑土白云”开头之作《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扮演的白云把成语“暗送秋波”,解释为“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仍忍俊不禁。
“食色,性也”,男女钟情相悦,本是人之天性。然而,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中国女子受到三从四德的礼教束缚,一般情况下,很难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向自己中意的男子表达欣赏、爱慕之意,暗送秋波已属大胆。因此,在男性墨客骚人的笔下,写秋波,写暗送秋波,虽然看起来挺美,转换到女性角度,这种美却包藏着一种天性被压抑的悲哀。
不仅如此。即便是男性,如果不是女子眉目传情的受者,而是别的什么身份的人,比如丈夫、父兄,或者道学先生者流,暗送秋波就极可能被视为风骚淫荡、大逆不道。《水浒传》写潘金莲“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陪武松吃酒时“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即表现她“为头的爱偷汉子”,天生是个淫妇。所以“暗送秋波”作为一个成语,引申用到社会历史和人际关系当中,通常指暗中勾结,献媚邀宠,只能用于贬义,不宜用于褒义。
这都是常识,不必多提它。足堪令人玩味的,却是另一段佚事。
事源于《西厢记》。元人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杂剧当中,第一本第一折题
名《惊艳》,写张生在佛殿初见崔莺莺。最后一支曲子《赚煞》张生唱道:“饿
眼将望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明万历八年(1580年)徐士范刊本点评说,“‘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所在。
降及清代出了一个文学家,叫尤侗,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儒”科殿试得中,授翰林检讨,累官至侍讲。尤侗的诗文词曲皆工,名播于天下。康熙皇帝爱才,某一日与国师宏觉和尚等人闲谈,言及尤侗有才无运,意欲提拔。于是,边谈边翻阅尤侗文集,翻至其中一篇,末句为“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叫宏觉下一语。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又问另一首座和尚,首座云:“不风流处也风流。”康熙皇帝遂大笑。后来尤侗官运亨通,据说与此相关。
那么“不风流处也风流”的文章,到底是什么作品呢?原来是一篇游戏性八股文,题目就取自《西厢记》,叫做《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开篇两句破题:“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双文即崔莺莺。承题四句:“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引出一个“情”字。其后的文字,便扣住“情”字,从张生“好色”和双文“钟情”次第写来,流转灵,曲尽其妙。结尾一段尤其妙,不但说“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而且说“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因为“一转者,情禅也”,把玩笑开大了。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收在尤侗的《西堂全集》中,有兴趣者可找来读。我引这段佚事,意在说出下述三点看法。
其一,长时间以来,八股文被贬抑得一无是处,由此可见并不允当。且不说任何一种文体的存在总有合理性,八股文自有其可取之处。仅从八股之规确有束缚来看,仍同其他文体一样, “运用之妙,著乎一心”,关键在于各人本事。尤侗既通八股,又擅文学,因而他运用起来,能得心应手。
其二,有些人写什么总强调题材,其实题材并没有决定作用。好比做菜,题材只是鸡鸭鱼肉、时鲜果蔬等原料,做得怎么样关键还在烹饪功力。尤侗能把《西厢记》里的一句戏文铺衍成为珠玑文字,说明怎么写决定写得怎么样,写什么代替不了怎么写。这对当今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当有借鉴价值。
其三,读文章的人,特别是达官贵人,品评文章应当有眼光和胸怀,就像康熙皇帝那样,或者像首座和尚那样;否则,尤侗们岂能当好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