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散论》是中英文论文集,收录范存忠先生在英国语言文学领域的主要成果。作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范存忠先生通过这十二篇论文,不仅探讨了文学相互间的影响和关系,而且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影响和关系的源流。范存忠先生的大部分论文包含丰富的引文,为论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论据,亦可从中见其严谨学风。
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范存忠文集”,为一代比较文学宗师范存忠先生学术著作结集,首次整理出版。文集共五册,悉心收录范先生六十多年学术生涯中散落各处的著作、论文和学术报告,系统呈现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学术成就,以及开创比较文学影响学派的重要思想及其历史观、文学观、文化观。作为宝贵的学术熏陶与研究资料,“范存忠文集”为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提供极佳范本。
范存忠(1903—1987),字雪桥、雪樵,上海市崇明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44—1945年在牛津大学讲学;1931—1949年间,历任原中央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后,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图书馆馆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英美史纲》《英国文学史纲》《英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化在英国》《中西文化散论》等。
比较文学和民族自豪感
我于1927年到美国一个大学的研究所读书,我一向学的是英国文学,当时对比较文学这个名词是不熟悉的,而且我还认为时间有限,把一个国家的文学读好也就可以了。
到了第二年,我转入另一个大学。那里除一般的国别文学系科,如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罗曼斯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文学系外,还有比较文学系。该系有些课程和国别文学系的课程相似或相近,但范围较大而重点也不一样。例如英国文学系照例有关于浪漫主义作家的课程,比较文学系则开设“浪漫主义运动”,纵谈这个运动在全欧洲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按照该校选修制度,读英国文学的人也可以读比较文学的课程。我于是选了“浪漫主义运动”,觉得思路比较开阔,颇受教益。
比较文学是不是限于欧洲国家的文学呢?不是。著名的法国文学史家郎宋早在二十世纪初年发表文章,论东方(包括远东)的思想文物对法国启蒙时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到了20年代,欧美学者已在那些方面发表了不少论著。我于是想到了我的祖国。我们总在谈西方各国对我国的影响,难道中国的思想文物对西方没有一点影响?我读了德国阿道夫利奇温的《中国与欧洲》,很受启发,但又觉得还有工作可做,我们对关系和影响可以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什么?二是怎样?三是为什么?譬如谈关系,不光是谈什么关系,也要谈关系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所研究的东西讲得透彻些。
举一个具体例子:元曲《赵氏孤儿》杂剧与欧洲戏剧的关系是一个比较熟悉的题目,而且已有一些专门论著。那么,能不能再做些工作呢?我说,不妨试试。我于是就《赵氏孤儿》怎样传入英国,传入英国后引起怎样的批评,经过怎样的改变,改编本子怎样上演以及上演后取得怎样效果等问题,增补了一些材料。这些是“怎样”的问题。此外,还有“为什么”的问题。我于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倾向,指出上述种种事例的意义,从而具体说明这部中国戏剧在启蒙时期英国的影响力。
再举几个例子。在启蒙时期,中国的儒家思想已在西欧传播,为什么有些人热情赞赏,而另有些人则死命反对?经过初步分析,可以知道反对派多半是相信神的启示的正统基督教徒,而赞赏者则是像伏尔泰那样崇奉理性、反对宗教神秘的启蒙运动家。很明显,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在西欧产生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又如,在十八世纪中期,中国的园林艺术在西欧到处流行。为什么一向讲究整齐、对称的法国式园林布局的人一反常态,对中国园林里曲径通幽的“不对称之美”发生兴趣?这是西方艺术观、美术观的巨大变化,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这样,中国的思想文物对西方的影响不只是一点,而是不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推动我的这项研究工作?是仅仅因为个人对比较文学有所爱好?不,这里还有工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自豪感。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