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概论》内容由教育哲学学理、教育本质哲学、教育价值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德育哲学、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教育主体哲学等组成,不仅力求反映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整合和创新作者的研究成果;而且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关照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
《教育哲学概论》配有大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适合作为教育学类、教师教育类各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参考。
郝文武,1954年12月生于陕西清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教师教育》主编;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教育哲学》编写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育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和教师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学原理》等专著和教材6部。主编《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新视野》《教育科学新进展》等系列著作,主编《西部教育报告》《教育学人讲演录》等连续出版物。承担**社科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政府、省教育厅、教育部科学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章 教育哲学学理
**节 教育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方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哲学的体系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性质
一、哲学与教育哲学
二、教育学、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
三、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四、教育哲学反思的特点
第三节 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一、对深化教育学学习的意义
二、对提高教育理论思维能力的意义
三、对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的意义
四、对提高解决复杂教育问题能力的意义
五、对深化哲学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教育本质哲学
**节 教育本质的认识遗产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教育”
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教育”
三、中外近现代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第二节 教育本质的生成与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的本质与本体
二、教育本质的合理性建构
三、教育目的与人发展的一元追求和多层面特征
四、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
第三节 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新创造
一、教育是指导学习
二、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指导学习
三、主体问主体性与主客体间主体性的根本区别
四、创造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新本质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章 教育价值哲学
**节 价值与教育价值
一、价值
二、教育价值
三、教育价值的方式分类
第二节 教育与真善美利价值
一、教育与人性
二、教育与真理
三、教育与道德
四、教育与审美
五、教育与经济
第三节 教育与自由、民主、公正、幸福价值
一、教育与自由
二、教育与民主
三、教育与公正
四、教育与幸福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哲学
**节 知识与课程的关系
一、知识论与课程观
二、知识分类与课程知识类型
三、课程的分化与综合
第二节 三维教学目标的相互关系
一、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哲学理念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
第三节 三维教学目标协同实现的有效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三、古今中外关于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
四、知识和能力相互促进的有效教学方式
五、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复杂关系
第四节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本质和有效教学方式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本质和意义
三、古今中外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教学方式的探索
四、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第五章 德育哲学
**节 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
二、德育
三、促进道德的品德化是德育的**意义
第二节 德育理想与目标
一、一元为本多层面统一的道德和德育理想追求
二、一元为本多层面统一的道德和德育具体目标
三、道德和德育理想、目标的永恒性与时代性
四、中国当代学校教育的道德和德育目标
第三节 德育内容、过程与方式
一、道德和品德是否可教
二、德育内容的不同层面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和主体性
四、德育方式的规律性和主体性
五、知识伦理与德育
六、制度伦理与德育
第四节 德育效果与评价
一、德育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二、德育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及其方式
三、德育效果的社会性评价及其方式
四、德育效果及其评价的真实性
第六章 学校与班级管理哲学
**节 学校与班级的教育意义
一、学校及其教育意义
二、班级及其教育意义
三、学校与班级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管理哲学的演变
二、教育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新趋势
三、对学校与班级管理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本质和价值
一、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本质
二、学校与班级管理的价值
三、学校与班级管理的目标
第四节 学校与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管理方式
二、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
三、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
第七章 教育主体哲学
**节 学生观变革与学生生长
一、学生观的*新与变革
二、作为教育目的和过程的学生生长
第二节 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
一、教师职业的价值审视
二、教师职业角色和形象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层次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第三节 师生关系和师生主体间性建构
一、不同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二、师生主体间主体性的特征
三、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不同层面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