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中文学报》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术交流,特别关注与展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新成果,追求学术品位与研究价值。本辑主要内容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汉语特征研究,第二部分为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第三部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探,第四部分为译林撷英,第五部分为学术随笔。本辑所收论文均切合学术前沿问题,质量上乘,原创性很高,值得参考和借鉴。
刊首语
汉语特征研究
主持人语
汉语语音系统的特征
汉语“特点”之我见
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
试论汉语的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探
主持人语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新文化视阈中的“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意义
1930年代上海重要文学刊物两种重评
梁实秋《雅舍小品》四题
当代中国的新诗史研究
论近年电影中对工人阶级时代经验与历史叙述的形式问题
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
主持人语
数字网络媒体对艺术发展影响刍论
论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范式
新媒体艺术与禅宗书画的视域融合
本体论终结?——有关电影数字拟像镜头的理论反思
新媒体时代电影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逻辑及批评转型
人性化趋势的网络游戏
南光论丛
清人王源的文章取向及其文学史意义
周邦彦词接受史新论
学术随笔
甲骨文与明义士家族
本刊征文启事
本刊中文注释技术规范
《厦大中文学报(第2辑)》:
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其唯一性、独一无二性。但是,前卫文学理论,对此视而不见。它们所关注的,其极端者实际上变成了哲学的附庸。在他们看来,与其把文学叫作文学不如叫作哲学:乔纳森·卡勒说:“对某一哲学作品的最真实的哲学读解,应是把该作品当作文学,当作一种虚构的修辞学构造物,其成分和秩序是由种种本文的强制要求所决定的。反之,对文学作品的最有力的和适宜的读解,或许是把作品看成各种哲学姿态,从作品对待支持着它们的各种哲学对立的方式中抽取出涵意来。”①以哲学家自豪的倾向,不但在前卫文学理论如此,就是以追求文学艺术特殊性为务的符号学理论家中,也未能免俗。
从方法来说,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从概念(定义)出发,沉迷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越是向抽象的高度、广度升华,越是形而上,与文学文本距离越远,越被认为有学术价值。对这样的文学理论,根本就不该指望其具有文学文本解读的功能。文学文本解读追求对审美的感染力,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复性的阐释。它所需要的与文学理论恰恰相反,越是具体、特殊,越是往形而下的特性方面还原,越是具有阐释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