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基础》适应全球创业、知识创业、网络创业等新趋势,契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精神,以培养大学生及相关人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系统阐释了创业活动的过程机理和主要特征,详细介绍了提高创业效率及成功率的有效方法。针对创业者及团队,提供了多种创业能力测量及分析工具;针对创业资源,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组合方法和管理经验;针对创业企业,指出了不同阶段的成长陷阱及合理解决对策。同时,详尽阐述了创业计划及商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介绍了精益创业等管理思想及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创业基础》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教材,使用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课程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的专业课程等,也可供有志创业的社会青年参考。
2010年6月18日,笔者曾经在《文汇报》写过一篇探讨大学生创业的短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长期存在的两个现象: 一是全国大学生创业率低于1%;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对比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一直维持在20%~30%的比例、欧美国家高校均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当时我把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条: 一是创业教育薄弱,导致学生能力存在诸多缺口;二是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社会创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时至今日,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
大学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有其客观必然性。坦率地说,由于经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适合在刚一毕业时就选择创业;或者说,创业并不应该,也不会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创业教育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首先,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推动“以创业带就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把大学生创业率的比例提高到10%,就有几十万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还会为其他社会群体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大学就业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大学生创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兴技术及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正在孕育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能否把握新技术革命机遇,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以战略新兴产业赢得全球经济竞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紧密追踪着世界科技前沿,是快速变革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具有创意丰富、反应灵敏、视野开阔、做事果敢等诸多优势,理应成为我国社会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最后,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使世界进入了“创客”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个性化需求信息、使用数字化工具设计产品及构件、在开放社区中分享成果并改进设计、将标准化的构件设计文件发给制造商、将组装文件及制造好的构件发送给消费者自行组装,不仅使个体创意构想及设计产品的实现更为简单、容易,也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对每个个体而言,也许你今天尚未加入创业者大军,但明天你就有可能选择做一个“创客”。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对“创客”现象保持淡漠,也不能对创业知识一无所知。同时,创业不仅是一个[2][4]创业基础[4][3][1]前言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著名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归纳创业者的三个主要动机: 一是建立一个王国的梦想,二是征服的意志和战斗的冲动,三是创造本身的快乐。当今中国正处于发愤图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论选择什么职业,都需要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也许,赋予年轻一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比他们真正选择创业活动更有意义。显然,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必须,而且是当务之急。
2010年,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大学今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的通知,部署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这些措施都表明,政府已经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遍共识和坚定意志。借着这股东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倡议: 整合全院优势学科资源,相关学者联合起来,共同编撰一本适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基础”教材,并希望由我牵头完成这一工作。基于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也基于对科技创新、创业的长期研究和积累,我欣然领命,并很快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支持。
我们认为,创业不是简单的活动,它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对创业者的能力素质、实战经验等有着较高要求。由于创业能力的行为取向特点和内生性特征,寄希望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创业能力快速提升并不现实。当然,创业活动并非高不可攀,其有内在客观规律可循,不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还有众多的成功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基于此,我们将“创业基础”教材的功能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课程教学和教材阅读,使学生对创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和精神认知,既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也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提高他们的理性意识。第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创业活动的过程和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业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创业资源筹集、创业团队构建、创业模式开发、创业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有效方式和方法。第三,通过对创业企业家精神特质、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和管理能力特征,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知识认知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基于上述功能目标定位,本书构建了以下章节结构和知识体系。第1章,创业活动及当代特征: 主要基于创业的过程机理揭示当今创业,特别是基于创新(包括技术及创意)创业的主要特征,分析创业需要的要素及环境,阐明当今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个体价值的意义;第2章,创业者及创业团队: 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活动对创业者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总结归纳国内外成功创业者的特征,分析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介绍创业动机对创业成功的影响;第3章,创业机会识别及模式选择: 主要介绍创业机会的主要类型,给出如何识别评价机会与风险的基本思路,提出把握创业机会、构建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具体方法;第4章,创业资源的筹集和配置: 主要介绍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各类资源及其特征,分析各种资源的有效筹集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创业资本的筹集方法,给出对创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合理方式;第5章,创业计划及商业计划书: 主要分析了创业计划、商业计划书的基本构成及核心内容,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分别介绍了撰写创业计划、商业计划书的有效技巧和方法;第6章,创业企业成长与管理: 基于创业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介绍了创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遭遇的问题和成长陷阱,给出了解决问题、规避陷阱、跨越关坎的管理建议,同时介绍了反映创业管理最前沿的精益创业和迭代创新两种方法;第7章,创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主要介绍了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知识产权类型及主要特点,特别是其在创业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比较而言,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点介绍基于创新的创业,这里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创意构想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也契合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第二,侧重于基础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在揭示创业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创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及实际运作管理特征,多以案例、事例、故事等为背景进行创业基础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阐释和分析;同时,本书强调实用性,注重依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尽可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创业能力测量及管理工具,如个体能力测量量表、成功创业计划模板等。第三,注重最新创业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本书详细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和“创客”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创业特征,介绍了“精益创业”和“迭代创新”等最新理论方法,并专门讨论了创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第四,本书在注重自身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与教育部颁发的“创业基础”大纲高度吻合,满足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的需要。
我一直认为,编写教材不是一个简单和容易的工作。基于教材的功能和主要服务对象,一门课程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体现这门课程形成的学术共识,反映主流或权威学术观点和思想。任何一门课程都会存在不同的学术认识,尽管教材可以对多元化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但必须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提炼被广泛认同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对基础性的学术概念、理论框架等做出权威性的清晰界定。第二,要构建系统性的逻辑构架,反映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些知识起到基础性的支柱作用,或构成这门课程的“桩脚”性知识;有些知识起到辅助、填充的作用。一门课程教材的章节结构,必须以“桩脚”性知识为依托,充分考虑不同“桩脚”性知识的逻辑关系,“桩脚”性知识与补充性知识的关系,使不同知识按照内在逻辑关系“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第三,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阐释复杂、系统的理论。教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原则进行阐释。所谓由简到繁是指要由简单的现象或事实引出复杂的理论问题,所谓由繁到简是指要把复杂的理论用简洁的语言阐释清楚。显然,编写一部好的教材对作者的要求是极高的,特别是像创业这样一门对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尽管我们做出了努力,但限于水平,我们自知还有不小的差距。将这样的一本书付之印刷出版,希望广泛听取和吸收读者及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改进提高,望大家不吝赐教。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和建议,我们愿意将此书的写作当做一次“迭代创新”的实践。
本书由张玉臣提出写作大纲,经编写小组讨论后确定了章节结构。其中,前言、第1、4、5、6章由张玉臣撰写,第2、3章由叶明海撰写,第7章由李清海撰写。张玉臣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纂。陈松教授参与了大纲讨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的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文献整理等工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杜星编辑不仅承担了繁重的编辑工作,还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本书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文章和著作等。向为本书出版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当然,书中一切问题由作者承担。
张玉臣
2014年9月
第1章创业及创业活动的当代特征1
1.1创业与创业活动2
1.1.1创业的含义及其发展2
1.1.2创业活动的基本过程7
1.1.3创业活动的现代特征14
1.1.4创业精神21
1.2创业要素及社会环境23
1.2.1创业活动的基本要素23
1.2.2创业活动的社会环境25
1.2.3现代创业的国际环境29
1.3创业的重要作用与意义34
1.3.1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34
1.3.2创业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意义37
1.3.3创业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意义38
思考题39
第2章创业者与创业团队41
2.1创业者及创业动机42
2.1.1创业者素质及能力需求42
2.1.2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特征49
2.1.3创业动机及其主要类型53
2.2创业团队58
2.2.1创业团队的含义及作用58
2.2.2创业团队的构成要素60
2.2.3高效创业团队的基本特征61
2.2.4创业团队的结构与类型63
2.2.5构建创业团队的基本策略68
2.2.6团队领导者的角色与策略72
2.2.7创业团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75
思考题79
第3章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模式选择80
3.1创业机会识别83
3.1.1创业机会识别83
3.1.2创业机会的一般来源89
3.1.3创业机会的有效识别91
3.2创业机会评价95
3.2.1影响创业机会价值的因素95
3.2.2创业机会评价96
3.3创业风险识别100
3.3.1创业风险的构成与分类100
3.3.2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103
3.3.3非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104
3.3.4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的估计105
3.3.5基于风险估计的创业收益预测108
3.4创业商业模式开发110
3.4.1创业机会开发与商业模式110
3.4.2商业模式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112
3.4.3商业模式构造基本思路和方法113
3.4.4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与模式115
3.4.5典型商业模式类型及案例分析117
思考题121
第4章创业资源的筹集与配置122
4.1创业资源及获取123
4.1.1创业资源的主要类型及特征123
4.1.2创业资源的获取方式131
4.2创业资本的筹集135
4.2.1创业资金测算135
4.2.2创业资金来源143
4.2.3创业企业融资147
4.2.4创业投资的融集方法149
4.3创业资源的配置165
4.3.1资源配置的依据及原则165
4.3.2资源配置的思路和方法170
思考题176
第5章创业计划与商业计划书177
5.1创业计划178
5.1.1创业计划的含义及作用179
5.1.2创业计划的内容与结构181
5.2商业计划书191
5.2.1商业计划书概念与特征191
5.2.2商业计划书的结构与内容192
5.2.3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技巧202
5.2.4商业计划书的基本格式204
5.2.5商业计划书案例206
思考题222
第6章创业企业的成长与管理223
6.1创业企业的成长及管理特点226
6.1.1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及特点226
6.1.2创业企业的成长关口及突破241
6.2创业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245
6.2.1创业企业的管理理念245
6.2.2创业企业的管理方法250
思考题259
第7章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261
7.1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262
7.2专利权264
7.2.1案例: 比亚迪与索尼的专利较量264
7.2.2专利知识265
7.2.3专利与创业268
7.2.4专利文献270
7.3商标、版权及商业秘密272
7.3.1商标权272
7.3.2版权276
7.3.3商业秘密279
思考题281
参考文献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