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6 元
丛书名: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胡光强,王继丰主编
- 出版时间:2015/3/1
- ISBN:9787030432261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322
- 页码:20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简明断层解剖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结合教学实践,紧跟学科发展趋势,遵循系统、科学、实用的理念,力求内容精简明了,以期在非影像专业学生因受学时限制、专业基础薄 弱的条件下选修授课时,仍然能够有机会系统地获得断层解剖学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临床影像医学知识的学习、参考和运用需要。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头部(11)
第一节 头部解剖学基础(11)
第二节 头部断层应用解剖学(28)
第三节 头部病理断层影像学(53)
第四节 实验操作一一头部的解剖与观察(60)
第三章 颈部(65)
第一节 颈部解剖学基础(65)
第二节 颈部断层应用解剖学(69)
第三节 颈部病理断层影像学(74)
第四章 胸部(76)
第一节 胸部解剖学基础(76)
第二节 胸部断层应用解剖学(87)
第三节 胸部病理断层影像学(100)
第五章 腹部(107)
第一节 腹部解剖学基础(107)
第二节 腹部断层应用解剖学(116)
第三节 腹部病理断层影像学(138)
第六章 盆部及会阴(150)
第一节 盆部及会阴解剖学基础(150)
第二节 盆部断层应用解剖学(152)
第三节 盆部病理断层影像学(167)
第七章 脊柱区(173)
第一节 脊柱区解剖学基础(173)
第二节 脊柱断层应用解剖学(176)
第三节 脊柱区病理断层影像学(176)
第八章 四肢(182)
第一节 四肢解剖学基础(182)
第二节 四肢断层应用解剖学(186)
第三节 四肢病理断层影像学(190)
英汉名词对照(194)
参考文献(200)
《简明断层解剖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一章 绪论
Chapter1 Introduction
一、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定义
1.什么是人体断层解剖学(humansectional anatomy)是通过研究正常人体各断层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获取人体结构完整空间信息,为医学影像诊断、介人放射治疗及微创外科手术等临床医学提供精确形态定位的科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为适应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门临床应用基础学科,属于应用解剖学的范畴。
※还被用于中医针灸经穴学的研究呢!
※什么是“获取人体结构完整空间信息”啊?
2.人体断层解剖学特点
1)能在原位、准确地显示人体结构断层的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
2)可通过连续断层追踪观察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
3)是解剖学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人放射治疗学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3.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区别见表1-0-1。
表1-0-1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区别
二、断层解剖学不同时期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人体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人体结构的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 Mondino dei Luzzi(1316)最早制作了人体断层标本。真正意义上进行系统并且有目的研究人体断层结构的解剖学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产生阶段
(1)时间:14~18世纪,人体断层解剖方法随解剖学的发展而产生,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
(2)目的:仅仅作为研究人体结构的一种辅助方法,为大体解剖学的研究服务。
(3)方法:在此阶段,缺乏有效地制作断层解剖标本的技术手段,无法使尸体变硬、固定和保存,成为阻碍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4)代表人物
国外:A.VeSaliuS(1514—1564)作为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在神学与宗教盛行的文艺复兴时期,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从医学角度研究了人脑的横断层解剖,并于1543年出版了解剖学巨著《人体构造》。书中记录了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结构,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基础。
国内:王清任(1768—1831),中国清代医学家,他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对古代医书中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的不符,敢于提出修正批评,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因此,他精心观察人体构造,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并于1830年编著了《医林改错》,在书中记录了他对300多例人体尸体的解剖和观察,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学术争鸣风气的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发展阶段
(1)时间:19?20世纪,影像技术的发展,让断层解剖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介入治疗的出现,让断层解剖学的运用更为广阔,同时断层解剖学与中医针灸学结合,用于经穴的研究等,使断层解剖从大体解剖学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基础解剖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我国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使我国的断面解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
(2)目的:从大体解剖学中独立出来,转变为临床影像诊断、介入治疗服务。
(3)方法:伴随冷冻、固定、防腐等技术的成熟,很好地解决了断层标本的切割、处理、保存问题,基本满足了断层解剖学研究需要,促进了断层解剖学的发展。
※冷冻切片技术是借助低温使组织冻结达到一定的硬度并通过冰晶起支撑作用来进行切片的一种方法。我国北方低温,是天然冷冻环境。
(4)代表人物
1)国外: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并出版了图谱。美国科学家Robert S. Ledley(1926)首次依据断层影像资料,于1977年出版了人体CT横断层图谱,见图1-0-1、图1-0-2。
2)国内:姜树学等于1998年编写了《断面解剖学与MRI、CT、ECT对照图谱》。张绍祥等于1996年编写了《人体颅底薄层断面与MRI、CT对照图谱》。
3.展望阶段
(1)时间: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拓展,为影像技术及数字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目的: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影像检测分辨率的精细度达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真正进入分子影像时期;图像三维合成与重建技术的成熟运用,让影像检测与诊断由二维领域进入三维领域;介入治疗途经由血管向非血管的拓展,把影像介入治疗技术提高到影像医学的高度。因此,临床的广泛需求,对断层解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断层解剖学逐渐向微观化、数字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3)方法:自动切片机使切片技术更为精细化,计算机数字技术使观察结构微观化,三维虚拟技术使虚拟人体解剖学的产生成为可能,见图1-0-3?图1-0-6。
图1-0-5椎间盘臭氧微创介入治疗图1-0-6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4)代表人物
1)国外:DavidDean和Thomas E. Herbener用人体横断层标本及线条图与CT、MRI图像对照,编写了图谱Cross-Sectional Human Anatomy,因其线条绘制精细、标准,所以非常适合理论教学使用。
2)国内:姜树学等于2000年和2004年出版了教材《人体断面解剖学》第1、2版,使中国断面解剖学进入理论教学规范化阶段。刘树伟于2003年出版了《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并于2006年编写了《人体断层解剖学》研究生教学用书,更多地从临床运用角度讲解,为深入学习断面解剖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积累。张绍祥于2004年出版了《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谱》,他到团队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利用生物组化技术,已能将人体断层精度为0.2mm的实物标本像留下来。
国内学术之争
北派:理论派(传代),以姜树学、王震寰为代表(中国医科大学)。|
南派:实践派(办班),以刘树伟、王怀经为代表(山东大学医学院)。!
※恒温冷冻切片机、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断层解剖学不断发展。
※多层螺旋CT、MRI3D影像技术的运用是影像检测技术的巨大进步。
※影像引导的介入治疗、微创治疗技术的拓展,使影像医学日趋成熟。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使“活”的人脑功能研究成为现实。它让谎言不再真实!
三、学好断层解剖的秘诀
1.把握2个坚持与1个目的
(1)2个坚持:①坚持把整体观贯彻始终。学习断层解剖学时,要能熟练把握全身各部结构的整体特点与规律,以及它们在断层中的联系,学会从整体上对不同断层结构进行认识和推断。②坚持实用观指导下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断层解剖学时,既要注重整体规律的学习,同时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临床学生,应充分运用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结合各自所学专业,以临床常见病例为中心,重点学习对本专业有帮助的知识,能借助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疾病影像资料作出准确判断。
(2)1个目的:获取人体结构的空间信息,为影像与介入的诊治提供精确形态学定位。
2.认清断层解剖面临的要求与问题
(1)影像技术发展对断层解剖提出更髙要求:①随着影像检测技术分辨率的提髙,影像检测进入分子微观领域,对断层解剖学观测结构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②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提高和三维技术的成熟推广,影像检测与3D技术的结合,对断层解剖学结构的立体观察提出了要求;③随着临床影像介入治疗的范围由血管介入向非血管介入领域延伸,微创手术的广泛运用,对断层解剖学结构的空间化提出了要求,见图1-0-7。
(2)要观察器官空间位置关系目前面临的问题:①断层解剖标本只能观察同一平面上的结构毗邻关系;②传统透明模型标本只能满足粗略的大体结构的展示;③“虚拟”人体结构美好,但离实用与普及还有一定距离。
3.勇于创新
(1)学习时,立足现实的断层标本,通过思维获得人体结构空间信息。
(2)工作时,利用临床影像检测信息,积累构建三维人体数据库。
(3)闲暇时,勇于攀登“虚拟人”的高峰,用3D技术创建虚拟人体解剖学。
☆思考1
断层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影像检测是医生的眼睛—你们将成为影像工作者。
★但是,影像检测不是金标准!
什么是_金'标准?~^病理学检测!
☆思考2
断层解剖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能有一双透视眼,就不需要将标本切成断面进行观察了。
※借我一双慧眼吧!
四、断层解剖学与影像学常用术语
头部水平断层常用三种基线
下眶耳线(infraorbitomeatalline,IML): Reid基线(Reid base line,RBL),为眶下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作用:头部横断层标本常以此线为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多以此线经外耳门中点处所作的垂线为基线。临床以下眶耳线为基线所作横断层扫描常用于对颌面部结构的观察。
眶耳线(orbitomeatalline,OML):目此耳线(canthomeatal line,CML),临床又称听眶线,为眼外眦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作用:临床颅脑横断层扫描常以此线为基线,但应用时可根据需要,常常取与该线向上或向下成0°?20°角。本教材所用头部横断层标本图是以此线为基线制作。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line,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此平面与颅底平面基本一致,有利于观察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见图1-0-8、图1-0-9。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line)又称 AC- PC线,为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y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断层解剖研究多以此线为基线,见图1-0-10。
断面、断层和扫描
(1)常用的三种断面
水平断面(horizontalsection):又称横断面(transverse section),头部水平断面常用头部三种基线作断层,其余部位与水平面一致。沿此面所作的切片和扫描称为横断层标本(transverse section)和横断层扫描(transverse scan)。观察角度:从下向上观察断层的下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