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含了作家张炜最为内向的两部著作:《闪烁的星光》与《凝望》。它们都是自语之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忘情流露,长长短短的文字中有着曲折幽深的心路。对于试图解读作家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这些含蓄、多情而又深邃的表达是不可忽略的。《凝望》文笔优美如散文诗,许多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家写下此书,与其说是记叙了几十幅图片的故事,毋宁说是借助于对图片的激情演义和解说,从多个角度记录和描绘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此,作家发掘了现实中习焉不察的美,启迪我们抚摸心灵中柔软的部分。
文学评论家王必胜: 张炜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其最大亮点为:知性与识见,情怀与温度,韧性与持守。 王必胜评论: 丝绺相连的心书 张炜的散文随笔,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专题,也有散章,近四百万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涩之作,但斑驳绚丽的文字方阵,构成了一座恢宏壮阔的文学建筑。张炜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丝绺相连的心书”,用心去写,是他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的亮点—— 知性与识见。张炜的写作,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守护者的写作。他的小说,有深挚的人文情怀,对历史和人生,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激昂华丽的书写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续着他擅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体悟和阐发,从社会世相开掘精神层面的意义。他的散文创作,几乎包括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对世道人心的阐发中,他多从普通的生活现象里,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性写作也是思想的写作,是散文中的风骨和精气神,是文学的钙质。在散文中,不论是读史、写人,还是谈艺、记往,张炜都从一个思想者的维度上书写。时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节的平面铺陈,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调和夕阳老调,缺少识见与思想的支撑。如是,平庸而软弱是现今散文的一个常见毛病。张炜的知性书写,是一种潜沉而深入的书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风骨和力量。 情怀与温度。张炜的散文有两个精神着力点:对故乡齐鲁文化的敬重和对大自然的讴歌。故乡故情,吾土吾民,是写作者的精神原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早年,张炜作品中 文学评论家王必胜: 张炜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其最大亮点为:知性与识见,情怀与温度,韧性与持守。 王必胜评论: 丝绺相连的心书 张炜的散文随笔,不拘一格,或大或小,有专题,也有散章,近四百万字。其中,不乏早期的青涩之作,但斑驳绚丽的文字方阵,构成了一座恢宏壮阔的文学建筑。张炜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者的心音”,自喻散文是一本“丝绺相连的心书”,用心去写,是他获得读者认可的原因。他的散文有开阔的题材,不拘形式的文笔,情怀深挚的精神气韵,以及安然沉静的禅意。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突出的亮点—— 知性与识见。张炜的写作,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守护者的写作。他的小说,有深挚的人文情怀,对历史和人生,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激昂华丽的书写和高蹈的精神揭示。而散文也承续着他擅长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体悟和阐发,从社会世相开掘精神层面的意义。他的散文创作,几乎包括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感悟。尤其是,在对世道人心的阐发中,他多从普通的生活现象里,从一些平常的事例上阐发哲理,关注的是一些思想本体的问题,一些生命和生存的意义。这些散文虽是短章,却从思想的高度、现实的角度,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性写作也是思想的写作,是散文中的风骨和精气神,是文学的钙质。在散文中,不论是读史、写人,还是谈艺、记往,张炜都从一个思想者的维度上书写。时下,有些散文流于故事情节的平面铺陈,或者多是些小情小调和夕阳老调,缺少识见与思想的支撑。如是,平庸而软弱是现今散文的一个常见毛病。张炜的知性书写,是一种潜沉而深入的书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惟此,他的散文有了风骨和力量。 情怀与温度。张炜的散文有两个精神着力点:对故乡齐鲁文化的敬重和对大自然的讴歌。故乡故情,吾土吾民,是写作者的精神原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早年,张炜作品中的芦青河,晚近的万松浦,都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域。这些散文体现了他执着的家乡情怀,一个来自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散文专题《芳心似火》,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对齐鲁文化特别是齐国文化的张扬,以人文立场,描写这块浸润儒文化的土地上众多的物事与风习,其中多有家乡的悠悠情怀与拳拳心绪。这些看似散漫,其实有着一统的精神纽带,那就是对于齐鲁大地风华物象丝丝缕缕的情感。阅读一些篇章,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文精神的特殊秉持,对传统文明根脉的敬畏,对喧嚣尘世中文化缺失的痛心。这些表明作家注重人文情怀的接续。另外,他对大自然有足够的敏感和热爱。他以人类最亲近的关系来描绘万松浦的动物和植物,寄情于那些原生态的自然物事,这也与齐鲁文化的崇奉自然相一致。张炜作品中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操,浸染着作家细腻的情感。一个作家以其心灵的激情和生命的温度来书写,恰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韧性与持守。散文是轻快的写作,多随意而为,但是,能够坚持构筑宏阔的文学长廊,需要作家拥有一颗坚韧的文心。惟有沉静于文学的人,笃定于精神求索的人,才会有如此的创获与丰收。张炜散文创作的启示是,一个人能够坚持四十年的散文历程,不厌其烦地去关心和表达,言说创作及创作之外的事,才有了散文随笔中的宏大建构。他对人文世界、生活现场、自然物事等,有较为深入广泛的涉猎。其中,有创作心得感悟,有人生札记,有对生活中美的褒扬和对丑的鞭笞。张炜的散文题材丰富随意,但在题旨上却有自己的独特考量,体现出他的文学韧性和坚持态度。他多次说及他对文学始终抱着神圣而敬畏的态度。这种韧性和坚持,也是一个精神的守望者、文学有心人崇高的文学情怀。在当下文坛中,张炜的写作不是另类,但至少是一种特别的现象,即不迎合时俗,不迁就流弊,不满足现实的花花草草,他耕耘的是一片生机鲜活的百草园,他栽植的一株葳蕤葱茏的大树。这种情怀和韧性,值得珍视和尊重。 ——王必胜
自序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自序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间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四百余部,获奖七十余项。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诗《松林》《归旅记》等。
1999年《古船》分别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畅销书奖等多种奖项。
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华语传媒年度杰出作家奖、鄂尔多斯奖、出版人年度作者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等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十余奖项。
一辑
凝望(上篇)
自然的温馨
依赖
葡萄与靴
美额之链
她与顽皮
宏巨
动之余
乡菇
美生灵
未知的命运
最美的肖像
漫漫
荻火 一辑
凝望(上篇)
自然的温馨
依赖
葡萄与靴
美额之链
她与顽皮
宏巨
动之余
乡菇
美生灵
未知的命运
最美的肖像
漫漫
荻火
挑战的鼻梁
在风中
蓬勃
昨日小猫
如发的电缆
荒原
别一种童年
安居的人生
安然与激越
最美的笑容
二辑
凝望(下篇)
淳朴和坚定
选择
古怪之美
圣华金小狐
陶醉
自守与注视
如火如茶
排遣之地
注视
酷烈
陪伴
完美的信念
洁净
天生的傲岸
异域之美
生命的力量
艺术和流浪
琴声
英雄挽歌
公民激情
梦的故乡
森林之冬
温柔的绿山
他们
后记
三辑
倾吐和记录
“幽默”之类
散文非作文
心灵之果
流动的短章
感激之余
术与悟
一条有树的路
怀念
走得遥远和阔大
家园之书
四辑
闪烁的星光(上篇)
请回答
海的另一面
无声无响
语言
急切的实质
那个时刻
早晨
刻痕无墨
要
阶段性的思念
水光溜滑的小孩
田园深处
不能,不能了
邪魔与自我
温柔
月光
五辑
闪烁的星光(下篇)
狐
青鱼和网
不能停止的诉说
嫉妒
悄语
老人的琴
柔情
与怪人对话
有趣的羊
悬挂
对庸人的乞求
爱的边缘
失去了名词的动词
思乡
眼睛
自语的特征
六辑
台港小记
有个依岛
关于唯美(外一篇)
存在与品质
冷寂之余
做人如做树
小说:区别和判断
中学生与文学
生存方式
有一个梦想
悲观与喜庆之间
回顾与畅想
想象的贫乏与个性的泯灭
自由:选择的权利,优雅的姿态
文学泰山下
焦虑的马拉松
自尊与确定
痛苦和美丽
附录 散文总目
凝望(上篇) --47幅图片的故事 自然的温馨
她是一位悠闲的母亲,读过很多书,能够欣赏高雅音乐。她似乎并不缺少什么。她唯一的女孩多么可爱,她们在一起多么可爱。
她拥有自己的花园,园里布满各种花草:松、鸢尾花、杜鹃,还有一片郁金香、一颗很大的玉兰花树。
他到别处去了,她显得很孤单。有时候,她心里的爱变得非常盛大,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消耗在室外。她与自己的孩子进行着非常有限的对话,内容既单调又丰富,却同时获取了巨大的幸福(也包括了稍稍的遗憾)。伤感的心情、长久的喜悦、若有若无的思念,都溶化在自然的温馨之中。
在这空无一人的花园里,母女二人都像刻意打扮过,看上去很像在上演一出歌剧,处于被人想像的绚丽之中。其实这只是她平常的生活:悠闲的、雍容华贵的、若有所思的。她也有自己的痛苦,虽然这痛苦常常让其他人感到可笑。她在这种痛苦中美丽着、欢乐着、发展着自己的故事。
她太累了,也太闲了,成熟而稚嫩,是母亲又是永远的孩子。她不得不编造出许多有趣的童话,给孩子也给自己。她在这种讲叙中感受了微微的陶醉。幸福像天上的流云一样,远远近近,舒舒卷卷。她那个微胖的、肚腹有点腆起的女孩,仿佛已经过早地成熟了;她在与母亲不厌其烦的对话中,变成了一个小大人。
有时候,母亲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孩子,并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种烂漫、天真无邪的孩提时代;她幻想着在那个时期所看到的原野、河流、天边流动的红云;那时听到的苇荻中扑扑跳动的河鱼的声音,至今响彻耳边。她曾经注视着河对岸那童话一般的耕牛,戴斗笠的农人,还有他们散布在原野上的稀稀疏疏的歌声,头顶上一同吟唱的百灵,渠畔上奔跑着的野兔、草獾、各种各样的野物……她在春天的白沙上寻找着四蹄动物留下的痕迹,以及顶着暖融融的春阳出来奔走的各种小虫。星星点点的绿色被指点、辨认,任何新鲜稚嫩的生命都让她爱不释手。原来长长的母爱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生长和萌发,直到今天——她拥有了一个真实可感、咿呀学语、有能力与自己对话的孩子。
这片花园太大了。这片花园比起她童年的那片原野显得规整多了。这是人手搭起来的一处大自然的布景,色彩艳丽、浓烈,有着显而易见的高贵气和一丝丝浮华气。它洗却了昨日的朴素和自然,就像她失却了自己的童贞一样。那像溪水一般欢蹦跳跃流畅自如的童年,只会存留于记忆之中了。自己的孩子无法重复自己的童年,正像她的命运也很难重复母亲的命运一样。
郁金香很像高脚酒杯,它们纹丝不动,静静的,盛满酒浆。是的,她在它的旁边饮用了那么多,有很长时间差不多永远是醉着的,长醉不醒。甜蜜的醉,痛苦的醉,她在长长的宿醉中发出了絮语。那个人听到了,他听到了,于是长时间地看她。他那双多疑的眼睛让她稍微有点惧怕。他说:我爱你。她点点头。后来他在她的额上吻了一下。
好像这个美丽的、不可思议的硕大空旷的花园,就是为了挽留她而存在。好像另一个人对这一切并不在意。她寻找着对话者,和孩子一起,寻找新的生命。
有一只鼹鼠掘出了长长的凸起的洞穴,她们蹲在那儿看了许久;她们甚至幻想着它在某一刻里能够破土而出,以便欣赏它那一对几乎透明的粉红色的外翻的巴掌,还有缎子一样的灰蓝色皮衣。于是她给孩子讲了鼹鼠的故事。它没有出现,她们不得不走开。
离那棵很大的玉兰花树不远有一颗白杨,树干光滑得像人的肌肤。有很长时间她靠在那儿,微微闭上双眼。这时候孩子老实得像一只绵羊倚在身侧,一动不动。她的小手抓住她的手掌,似乎在和母亲一起回忆。是的,母亲在回想那一片白沙上的、常常让她像现在这样依靠的那些白杨。春夏秋冬,任何一个季节里,白杨树都那么可亲。有一年夏天,她记得一些打赤膊的人,扛着长长的木杆和网具,踏着白杨树旁的小路往北走去。这是一些渔人。他们走开很远,她的目光还停留在他们那黑红的身躯上。小路被他们踏出了脚印,有好几次,她真想顺着这条路径到海上看鱼市、听号子。终于没有。她不敢。今天想一想多可笑——她当时怕什么呢?
她睁开眼睛,伸手抚摸孩子暖煦煦的头发。她发现这头发像她的一样,呈现出微微的紫黑的颜色。她一遍遍亲吻孩子的头顶,问:“我怕什么呢?”孩子微笑着看她,喃喃重复:“我怕什么呢?”她抱起她,“我们什么都不怕!”
她抱着她往前走,“多么好啊,一切都多么好啊!我那么爱你。大概大家……都是最寂寞的……”
“你说什么?妈妈?”
她亲吻她,终止了她的询问。
有一只乌鸦,不,是一只喜鹊,在不远的枝桠上发出了粗糙的鸣叫。她因为这粗糙的声音而爱上了这只鸟儿,一直向它行着注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