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心声(下篇)》以三大音乐体系为纲,以各音乐体系内部的音乐文化区划为目,对生活在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特点进行概括介绍和初步分析,证实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创造性艺术劳动的结晶,是多元一体的音乐文明的成果。
《中华民族的心声(下篇)》对中国传统音乐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介绍,该著资料比较全面系统,所以本篇多有节选该著材料而作重新组织。
《中华民族的心声(下篇)》以“人”、“史”、“民族”为视角,以音乐作品为载体,分析处于各个阶层人群的不同音乐表达、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各个民族的典型音乐心声。阐释中国音乐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展示中国音乐的文化风彩。
一、中国音乐体系及其15个支脉
(一)秦晋支脉
(二)北方草原支脉
(三)齐鲁燕赵支脉
(四)关东支脉
(五)中州支脉
(六)江淮支脉
(七)吴越支脉
(八)荆楚武陵支脉
(九)巴蜀支脉
(十)青藏高原支脉
(十一)滇桂黔支脉
(十二)闽台支脉
(十三)岭南支脉
(十四)客家支脉
(十五)台湾山地支脉
二、欧洲音乐体系及其2个支脉
(一)东部支脉
(二)西部支脉
三、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及其3个支脉
(一)塔里木支脉
(二)帕米尔支脉
(三)河中地支脉
四、总结——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中国音乐体系
(二)欧洲音乐体系
(三)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参考文献
中国西北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地域,居住着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裕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其中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属于这一支脉,维吾尔、锡伯、塔吉克等民族也有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作品。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以秦晋为中心,故以秦晋名之。
秦晋,古为中原腹地,华夏中土。境内咸阳、长安,均为历代古都,人文荟萃,文物丰富,音乐文化传统悠远深厚。陶埙、石磬、周钟的出土,成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乐律学、音阶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保存了古代音乐乐器、演奏、乐队规制、演唱的可靠图像。《诗经》中的“秦风”、“豳风”和二南(“周南”、“召南”)记录了当时王畿千里的民间歌谣。“季扎观乐”、“李斯闻筝”的记载,留下了“夏声”、“秦声”、“秦筝”的宝贵资料。汉魏南北朝以后,西域音乐流入秦地;隋代,兼收龟兹乐及西域、外国音乐于燕乐;唐代,又将胡部新声与法曲道调合奏,促进了中外、汉胡、南北音乐的交流、融合,为中原华夏音乐带来了新声。并使西北地区的音乐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经宋元发展,明清和近代的西安鼓乐、秦腔、各种梆子腔、眉户调,碗碗腔、信天游、山曲、花儿、小调等,均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
秦晋支脉内部,按其音乐风格的差异,尚可分为秦、晋、陇三个分支。各分支均有其不同的流行区域、代表性乐种和音乐风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