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丰富的意义和独特的地位,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以文化批判眼光揭示了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形成了个人的京味特色和幽默风格,推动了新文学的成熟,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本著作立足史料,读解文本,对老舍的人生道路、思想文化以及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等创作和文艺论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和理性的分析,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文风朴实。《老舍研究》适当吸收了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有自己的特色和追求,有助于全面而真实地了解老舍的文学世界。
王本朝(1965-),重庆市梁平县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为和《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等。学术兼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导论 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章 老舍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
第一节 从京旗之家到小学教员
第二节 从英伦生活到大学教席
第三节 从大学教席到职业写家
第四节 从大管家到人民艺术家
第二章 老舍的思想文化观
第一节 老舍的启蒙观
第二节 老舍的文艺观
第三节 老舍的宗教观
第四节 老舍的伦理观
第三章 老舍的小说
第一节 老舍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导论 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一章 老舍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
第一节 从京旗之家到小学教员
第二节 从英伦生活到大学教席
第三节 从大学教席到职业写家
第四节 从大管家到人民艺术家
第二章 老舍的思想文化观
第一节 老舍的启蒙观
第二节 老舍的文艺观
第三节 老舍的宗教观
第四节 老舍的伦理观
第三章 老舍的小说
第一节 老舍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四节 老舍的中长篇小说
第五节 老舍的短篇小说
第四章 老舍的散文与杂文
第一节 老舍散文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老舍杂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老舍的戏剧
第一节 老舍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节 《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龙须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 老舍的诗歌
第一节 老舍的新诗创作
第二节 老舍的旧体诗词
第七章 老舍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论争
第一节 老舍与“暴露与讽刺”的争论
第二节 老舍与“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第三节 老舍同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参考文献
后记
1934年7月,老舍辞去了齐鲁大学的教职。1934年秋初,老舍到青岛的山东大学任讲师,于1935年暑假改聘为教授,讲授文艺批评、欧洲文学概论、小说做法、文艺思潮、欧洲通史等课程。
初到青岛,老舍感受到这是座摩登与奢华的殖民城市,反帝爱国的他不仅对其中的“洋味”心存不满,而且从沿海停着的各国军舰上,感受着“国破山河在”的悲凉。但老舍并不悲观,他在浮华的表象之下听到了人民反抗的潮声,看到了“山东儿”朴素、坚毅的精神。他执教的山东大学学术空气活跃,这里的学生身上大有“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派,他们热衷于参加有关爱国的进步活动,朴素的装束下跳动着火热的拳拳报国之心。同期,老舍更多地接触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他常同小商小贩或者洋车夫聊天,听到了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迫害下发出的控诉,看到了他们在黑暗社会现实中的艰难生存境地。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状和强大的黑暗势力,此时的老舍已“全副武装”,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立场、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深切的忧患意识于一身,继续拿起手中的笔进行“文学的表达”。他通过文学作品怒斥权贵的投降行径和汉奸走狗的卖国行为,为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伸冤,喊出这个世界必须换个天地与活法的呼声。从1930年开始到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以前,是老舍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他在这段时间写出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4部长篇小说,出版了《赶集》《樱海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与此同时,他还把上课讲义整理成《文学概论》一书,由齐鲁大学内部印行。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否定现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映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批判丑陋的国民性、探索社会与民族的出路,成为了老舍这个时期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些作品不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阔,而且由于受革命文艺理论的影响,作品的内容日趋深刻,对黑暗现实的解剖和批驳也更加坚实有力,感情更加忧愤深广。
除了文学创作外,老舍在山东这段时期还满怀热情从事进步文学活动。1935年夏,老舍、王余杞、王统照、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吴伯萧、孟超、洪深、赵少侯、臧克家、刘西蒙12位作家,共同在《青岛民报》上开辟了一个副刊,题名为《避暑录话》。《避暑录话》的12个撰稿人,虽然在作风、情调、见解、立场等方面不同,但是他们用文艺来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当权派发出控诉,以增进人类自由、进步与幸福的宗旨是一致的。《避暑录话》从1935年7月14日创刊到9月15日停刊,每周一期,共出了10期。
1936年春,山东大学发生学潮。由于受“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山东大学学生要求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
……